一、并购时代的昨天,“大胃王’’称雄
钢铁行业是工业化的先驱产业和基础产业,钢铁业的发展影射了整个并购时代的变迁,回首百年发展史,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代钢铁大王都是并购的结晶——谁的“胃”大,谁就是“钢老大”!
1.1 美国钢铁公司,世纪大并购
世界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就是1901年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它是由包括卡内基钢铁公司在内的784家美国钢铁企业合并而成的,鼎盛时期控制了全美钢铁产量的75%,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美国钢铁公司称雄全球达70年之久,直到1970年新日铁成立,第一任钢铁大王才正式卸任。
其实一百年前美国钢铁业面临的状况与今天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钢铁业发展迅速,而后的美西战争和布尔战争更令钢铁价格一路上涨,暴涨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但1873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的重化工业,铁路线减少了77%,钢铁行业产量下降了20%,利润降至谷底。为了消灭过剩的产能,这一时期钢铁业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大鱼吃小鱼”的并购,几百家小厂分别被几百家大厂吞并了。但这种小规模的并购并没能改变行业内过度竞争的格局,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摩擦,无序的价格战也由此产生。
在这一背景下,金融寡头摩根认为对钢铁行业进行大规模整合的时代到了。为此,他首先选择了约翰·沃恩·盖茨拥有的美国钢铁·铁丝公司。
1898年,素有“百万赌徒”之称的盖茨在新泽西州联合了七家倒钩铁丝公司,组成一个资金为9000万美元的美国钢铁·铁丝公司。但是当盖茨向明尼苏达铁矿公司提出合并方案时,对方虽表示同意,却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必须将合并业务全权委托给J.P摩根公司!盖茨对摩根公司深怀戒心,但是又不愿放弃到手的机会,于是委托他的好友著名律师埃伯特·加利代为沟通。加利在与摩根的接触中获得了他的赏识,有意收为己用,而加利对摩根的权谋胆识也很敬仰,并且他一向看不惯盖茨的赌徒风格。于是,加利力促盖茨接受这一并购安排,在加利的鼓动下,盖茨拿出了一个总投资额高达2亿美元的“联邦钢铁公司”的策划方案,企图建立一个排斥卡内基的中西部各州钢铁大联合企业。
加利又带着这一方案去见摩根。摩根说:“排斥卡内基?很好!我也是这样构想的。可是,盖茨的方案并不可行,他忽略了薄铁生意。”“为什么?”加利问。摩根说:“现在汽车工业方兴未艾,前途远大。你看,福特这班人正在全力以赴呢!汽车的外壳全部是由薄铁制成的。所以,薄铁制造业的前景必然看好!”
于是,在1901年3月3日,摩根发表了一个震惊华尔街的简短声明:“在盖茨的构想中,加上全美265家薄铁企业、将它们一并收归己有,创立一个联邦钢铁企业,使它成为一个复合体,资金由他负责筹措。”这个声明以广告的形式向美国几家钢铁公司的股东宣布,他们将收购这些大公司公开发行并销售出的证券,这些证券将归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所有。公司一成立,摩根就宣布由加利任总裁,未征求盖茨的意见,也未征求加利本人的意见,就这样盖茨被从这场战役中清扫出局了。
不过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接下来美国钢铁公司向安德鲁·卡内基创立的钢铁帝国发起了进攻,提出以4亿美元的代价接管卡内基名下的所有资产。其实,这一步是历史的必然。尽管卡内基在之前曾坚决拒绝过摩根的建议,但是接二连三地丧亲打击令他心灰意懒,有意要将麾下的钢铁公司转让,而摩根自然是最佳的接管人,因为只有他才有能力消化掉这么庞大的产业,卡内基让自己新任命总裁许瓦布,摩根女婿的至友去接近摩根。不久,摩根将许瓦布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两人长谈到午夜!一笔震惊世界的交易就此达成了!
1901年4月1日,美国钢铁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公司资产为8.5亿美元。为了使公司加速运转,摩根一方面制定高额产品价格,以挤压中小钢铁公司的方式抬升了行业门槛;另一方面,趁这些中小公司财务吃紧时,继续收购。一个月后,在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公司资产额已达10.18亿美元,同时,又发行3.01亿美元的公司债券。至此,美国钢铁公司已经并购支配了784多家企业,公司的董事会控制了全美国3/5的钢铁生产,可以决定近17万钢铁工人的命运。美国钢铁公司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而美国钢铁公司的成立更是历史上波及面最广的并购案,700多家公司被先后吞并,这一并购案不仅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因为象摩根这样的金融寡头在当今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已经不可能诞生了!
1910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2650多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从这时起,美国在世界钢铁工业上的霸主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而美国钢铁公司的霸主则一直保持到上世纪70年代。
1.2新日铁,两强联合的力量撼动世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钢铁产业开始向日本和西德转移,这两个国家的钢铁企业也逐步迈入了世界十大钢厂之列,但美国钢铁公司以其庞大的资产规模仍保持着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直到1970年新日铁的成立。
上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了并购时代,并购浪潮从海运到纺织再到商业,最后波及到了钢铁行业并将浪潮推向了顶峰,1970年世界排名第六的八幡制铁与排名第十的富士制铁合并成立新日铁,通过合并重组首度跃居世界头号大钢厂,日本钢铁业的黄金时代宣告来临,而新日铁将这一宝座保持到1997年。
1.3浦项制铁,平地而起的钢铁大王
浦项是历代世界钢铁大王中的一个另类,因为它完全是在政府支持下,以倾国之力在平地上新建的钢铁巨头,但也正是由于浦项对新建投资的过度依赖,因此,它在王位上只坐了很短一段时间。
浦项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从1970年开始仅用了39个月就建成投产,形成生产能力1030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紧接着通过四期的续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在1998~2000年期间浦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
1.4阿塞洛,钢铁大王Ï钢铁消费大国
如果说前三任钢铁大王都是倾一国之力的联合的话,那么从第四任钢铁大王开始,跨国大联合成为钢铁业称雄的必然选择。
卢森堡是欧共体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成员国,但它却素有“钢铁王国”的美称,人均钢产量在10吨以上,居世界首位,创建于1911年的阿尔贝德钢铁公司是世界十大钢铁公司之一。
但即使如此,如果不是2001年的跨国大合并,也没人能想象到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会诞生在这样一个面积仅有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的袖珍国家里。2001年,卢森堡钢铁巨子阿尔贝德与法国尤吉诺尔集团和西班牙阿塞拉利亚3家钢铁企业重组合并为阿塞洛钢铁集团,形成年产粗钢4600万吨,年销售额300亿欧元,拥有11.5万员工的世界第一大钢铁集团阿塞洛(Arcelor)。
1.5米塔尔集团,从“废铁”收购者到钢铁大王
如果说阿塞洛的称雄已经有些意外的话,那么米塔尔的能戴上“钢铁大王”的桂冠则震惊了世界,因为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到处收废铁的小子“。
米塔尔是印度一个家族企业,1976年,家族长子拉尔·米塔尔受父亲之命到印尼掌管家族在海外的第一家钢铁厂,一家年产仅6.5吨的小型钢铁企业。1989年拉尔·米塔尔购进了印尼一家国有钢厂,并成功扭亏为盈;1992年,米塔尔进军墨西哥,他花22亿美元买下了墨西哥政府10年前花费20亿美元建造、亏损了几年的第三大钢铁厂Sicartsa,在米塔尔的经营下,不到5年,Sicartsa就成为集团皇冠上的明珠,产量占到了集团总产量的63%;1995年米塔尔进一步扩张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开始了他的东欧之旅,他先后从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手中“捡来了”五家被遗弃的钢铁厂。米塔尔集团通过在全球收购被当作不良资产处置的钢铁企业而不断壮大,但直到2004年10月,当米塔尔宣布以45亿美元收购美国国际钢铁集团(简称ISG)时,米塔尔作为一家钢铁企业才真正受到了世人的瞩目。通过与年产2000万吨钢的美国国际钢铁公司合并,米塔尔集团的钢铁年产量达到70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20亿美元,其2004年利润预计超过68亿美元,新一代钢铁大王诞生。
钢铁行业的昨天,并购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钢铁大王,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扩张,并购已经跨越了国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钢铁巨头)Î(钢铁消费大国)的公式已经不再成立,从卢森堡钢铁企业的称雄到米塔尔跨越十四国的“杂牌军”,并购是唯一的主旋律,而资本则是指挥棒,指挥着全球钢铁企业的大整合!
二、并购时代的今天,跨国大抢购
米塔尔的称雄改变了整个钢铁产业的全球布局,钢铁业也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
2.1 钢铁巨人的混战
新任霸主米塔尔为了巩固其第一位置,继续强化其“两条线”战略:在低端钢市场上加速布局东欧和亚洲,收购了土耳其的埃雷利钢铁和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钢铁公司,并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在高端钢市场上,米塔尔再次做出惊世之举,提出以23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阿赛洛。如果收购成功,米塔尔将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达到亿吨级的钢铁企业,年销售额将达到690亿美元,其产量将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2%,是第三名新日铁产能的三倍。为了对抗米塔尔的收购,有消息称阿塞洛准备联合新日铁组建更大的钢铁企业。但无论是米塔尔收了阿塞洛,还是阿塞洛合了新日铁,都意味着其他其当前的和潜在的钢铁巨头可能就此失去了称王的机会了!
在世界钢铁巨头陷入收购和反收购的激烈混战的同时,各大巨头也都加紧了在欧美高端钢和新兴市场低端钢两个市场上的限时大抢购——米塔尔的成功让欧美的钢铁贵族们不敢再小视新兴市场的钢铁力量。
2.2 成熟市场的高溢价,你合理吗?
继米塔尔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公司后,不甘心屈居亚军的阿塞洛也向北美钢铁市场发动了进攻,2005年阿塞洛同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竞购加拿大最大的扁钢生产商多法斯科,最终阿塞洛以56亿美元的报价胜出,收购完成后公司在北美汽车钢市场的份额将从1%提升到12%,在全球汽车钢市场的份额则提升了三个百分点,达到17-18%。
不过真正震惊了国际投资人的不是收购案本身,而是收购案的报价,56亿美元的收购价意味着1.3倍的市销率、2.5倍的市净率、近30倍的市盈率;而北美资本市场上钢铁企业的平均市销率为0.7倍,市净率2.2倍,市盈率10.6倍。在收购前后多法斯科的股价上涨了70%。其实在此之前米塔尔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公司的报价就已经展露了欧美钢铁的企业的并购溢价:45亿美元的报价意味着3.4倍的市净率;而米塔尔对阿赛洛的最新报价更是水涨船高,2006年一月,米塔尔对阿塞洛股票提出要约收购,每股报价28.21欧元,这一价格相当于在阿赛洛前一天收盘价的基础上溢价27%,这也意味着,阿赛洛股东手中的每5股股票可换得4股米塔尔股票,外加35.25欧元,而米塔尔要完成这笔收购,就要花掉186亿欧元(约合227亿美元)。消息刚传出后,阿塞洛股价在巴黎股市就随即暴涨7.43欧元,目前股价已突破30欧元,比米塔尔当时的出价还高出了2.32欧元,显示投资人预期实际收购价还会继续上涨。
实际上,本轮收购战已将欧美钢铁企业的身价大幅提升了,在2000~2003年之间,收购一家倒闭的钢铁企业的出价大约在每吨生产能力80~100美元之间。但在过去一年里,被收购方的企业价值已经猛升到了每吨产能500~800美元。
面对欧美并不景气的钢铁市场,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们对如此高的收购溢价提出了置疑。
2.3 新兴市场,“强龙”与“地头蛇”的较量
如果说欧美市场的并购战是现有秩序的重整,那么在新兴市场上正在发生的并购战则是新秩序的建立,而这一过程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东欧市场上,米塔尔同阿塞洛争夺斯洛伐克钢厂;在拉美市场上,“强龙”与“地头蛇”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
总部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钢铁工程能源集团Techint公司以2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墨西哥最大的钢铁企业Hylsamex,由此组建了拉美国家最大的钢铁生产集团,经营地域也从阿根廷延伸至美国边境。Techint公司原先已经拥有阿根廷最大的钢厂Siderar公司,年产板材280万吨,此外,Techint公司还持有委内瑞拉板材和长材生产商Sidor公司的控股权,现在再加上新加盟的Hylsamex公司,Techint公司每年可生产粗钢1200万吨,跻身于全球20大钢铁企业的行列,而且Techint公司接管NKK在日本的钢管厂也开创了海外投资者控制日本钢铁企业的先河。在无缝钢管生产方面,上世纪90年代Techint公司通过收购组建了全球最大的无缝管生产商Tenaris,该公司生产基地遍布9个国家。
拉美地区另一个致力于钢铁业整合的先锋是总部设在巴西的盖尔道集团。近些年盖尔道集团在南美的钢厂主要设在乌拉圭、智利、阿根廷和巴西,北美的钢厂设在加拿大,在收购北极星钢公司的短流程钢厂后,盖尔道将业务拓展进了美国市场。据悉,该集团还在寻找收购对象,并且正与哥伦比亚最大的电炉钢厂展开收购谈判。
与此同时,在东欧市场上起步较晚的阿塞洛希望能够在拉美市场上赢回来,目前正计划将巴西3家长材和扁平材钢铁公司图巴朗黑色冶金公司、Vega so
Sul公司和Beglo公司联合组建成阿塞洛巴西公司,并预计在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发售股票。而米塔尔则利用其在欧美市场收购战中获取的技术,对新兴市场的钢铁企业进行着升级改造。
钢铁行业的今天,全球化搅乱了原有的产业布局,无论是高端钢还是低端钢市场,都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局面:目前全球前五大钢铁生产商只控制着五分之一的市场,前十大钢铁生产商的市场占有率不到40%,而前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却掌握着70%的市场份额,以致于在原料价格的谈判桌上钢铁企业总是弱势的一方,去年被迫接受了铁矿石71.5%的涨价。其实,相比于铜、铝等行业钢铁产业的全球集中度确实还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成熟市场上,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所能创造的垄断利润是并购的真正动因,也是支撑高溢价的产业基础。
如果说欧美市场的行业并购是基于对垄断利润的追求,那么在新兴市场上,并购则更多地是被低估的资产所驱动:米塔尔在东欧市场上以净资产、甚至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大量收购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华菱管线的收购价也不到1.15倍市净率,同欧美钢铁企业2.5倍以上的收购市净率相比要便宜许多,即使考虑到技术水平的差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低估空间——新兴市场未来的成长性更好,而且类似于米塔尔这类同时在高、低端两条战线上攫取资产的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成为收购后协同效应的源泉。
总之,钢铁产业的今天,垄断利润推动着成熟市场上钢铁巨头之间的大联合,而资产低估则驱动了新兴市场的大抢购,全球化的结果是全球化的资产重新分配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化资产重新定价。
三、并购时代的明天,中国,钢铁产业的最后一个悬念
并购时代的明天,钢铁帝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呢?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我们自己都在等待着新一代钢铁大王在这里崛起,但宝钢一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吗?这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钢铁产业的最大悬念!
广角镜:全球范围的大整合,在天花板合拢前的最后一次机会
从全球范围看,巨型企业的强强联合已成必然之势,即使本轮米塔尔在欧盟的干预下没能收购阿塞洛,而阿塞洛也没有与新日铁联合,但前几大巨头的大合并已经是可以预见的明天了。
而无论是米塔尔吞并了阿塞洛,还是阿塞洛合并了新日铁,抑或是米塔尔与新日铁的联合,都将意味着排在后面的浦项和宝钢很难再有机会超越了。因为再大的成长空间也敌不过两强的产量加总。其实新日铁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积极地表示愿意与阿塞洛联手抗击米塔尔,因为一旦米塔尔真的收购了阿塞洛,那么新公司的产能将达到新日铁的三倍,而产能的差距就意味着定价权的丧失和竞争力的进一步被削弱。
但就象法国经济部长布勒东说的:“米塔尔总裁只想通过收购,领导一家欧洲大公司来对付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真正受到强强并购威胁的不是日本的钢铁企业、不是美国的钢铁企业,也不是韩国的钢铁企业,而是中国的宝钢。
如果说二十世纪的钢铁大王都来自钢铁大国,那么二十一世纪这一定律很可能被颠覆,跨国并购使钢铁企业已经超越了国界,而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世界的需求总量是有限的,在规模的天花板合拢之前,如果宝钢不能跻身世界最前列,它将永远失去超越的机会——中国钢铁企业的规模成长,时不我待!
聚焦:国内市场,不可避免的中外纷争
在资本为王的时代,中国钢铁企业快速成长的唯一路径就是以换股方式进行国内强强并购。
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必然成为国际巨头竞相抢购的对象。米塔尔已率先购买了华菱管线37%的股权,拟收购包钢49%的股权,正在同宝钢争夺八一钢铁,意在抢夺新疆的铁矿石资源。而另一方面阿塞洛在挑战绝对控股权未果的情况下,又转而谋求相对控股权。实际上如果不是对钢铁产业股权转让的政策限制,外资在中国钢铁市场上的股权争夺战恐怕会比拉美国家更加热闹——资本雄厚的阿塞洛已经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板材生产商了,单纯的资本较量我们拼不过人家,但全流通提供的换股机会和政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国内钢铁巨头们的资本弱势。
不过,资产是有限的,时间更是有限的。今天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大鱼吃小鱼’’的纷争时代,但即使几百条小鱼被几十条大鱼吃掉了,过度竞争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错过了国内整合的时机,我们与国际巨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2005年,鞍钢和本钢的联合已经正式挂牌,东北地区的战略重组已经开局,首钢的搬迁以及邯钢、唐钢的一系列重组揭开了华北地区重组的序幕,而武钢与鄂钢、广西柳钢之间的联合则预示着华中地区整合的开始,而新近宝钢和马钢签署的战略联合协议则为华东地区的重组破了局。但是,从美国19世纪末的经验看,在过于分散的市场上,任何形式的战略联盟最终都将破产,只有基于资本市场的战略并购才能完成产业资产整合的重任。拉美国家以资本为纽带的钢铁行业大整合即将在中国市场上演,只是最终胜出的一方会是谁?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巨头?这依然是个谜!不过战略并购本身已成为不确定世界中最确定的趋势。 (责任编辑: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