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未能成为工行IPO承销商,主要原因并非是其已参股工行;《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时报》独家获悉,除高盛已是中行承销商之外,中行与工行上市时间相近、可能导致的业务冲突,亦让工行上市承销商的定盘者有所顾虑
□ 本报记者 邓妍
美国投资银行高盛已被排除在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承销商名单之外。
工行新闻发言人3月10日表示,依照市场惯例,工行经过严格的内部评审程序,确定由美林集团、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团、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与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协助工行完成上市相关工作。
这意味着,此前一直着力角逐工行承销商资格的高盛,已经出局。
业内人士向《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时报》透露,高盛出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它已是中国银行海外上市的承销商,决策者认为,高盛同时担当两家竞争银行的承销商不妥;其二,高盛是工行的投资人,如果再担任承销人,恐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中行与工行上市时间相隔较近。按原定计划,中行将在今年上半年上市,工行的上市时间初步定于今年下半年。这使得决策者们进一步担忧,高盛是否能有足够的能力,在一年内完成两笔巨大的IPO(首次公开发行)项目。
目前,中行IPO融资额预计为60亿美元;工行IPO融资额一说为100亿美元,另一说为150亿美元。迄今全球最大的IPO融资额,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在2000年分拆其无线子公司时创下的一次性融资106亿美元的纪录。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认为,从业务操作流程考虑,中行、工行的上市时间相近并不构成高盛出局的理由。对于高盛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两家银行上市之间的时间差,高盛完全可以应付得了。
有关高盛能否成为工行承销商的争论由来已久,认为高盛应当出局的人士的依据主要是,高盛已是工行战略投资者。
高盛此前连同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斥资37.8亿美元,收购工行10%的股份。高盛作为工行的股东,同时担任承销商,势必会引起市场对其客观中立性的怀疑,而其他投资人的这种反感会对工行定价不利。
但在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人士看来,上述理由不成立。
中国建设银行(0939,HK)去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时,摩根士丹利与中金公司同为建行承销商,而三者之间,或有股权关系,或有股权合作关系。基于此,《财经时报》从有关投行人士处获悉的最新消息表明,高盛出局与参股工行并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承销团中有两家与中资相关的投资银行。其一是工商东亚,它是工行与东亚银行在香港合资成立的投资银行;其二是中金公司,它也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此次“中金投行团”将由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联合组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IPO争夺战中,摩根士丹利暂且领先于高盛。
另外,工行海外IPO的财务顾问将由美国另一家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担纲。(031379)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