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们对改革的争论,反映了对改革具体政策的一种审视,更体现了对改革走向的一种理性思考。我认为,进行这种思考或反思的主要动因并不是对改革产生了动摇或要停止改革,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
改革的基本共识
经过对几十年的改革实践的理论研究,现在国际经济学界对改革或者转轨经济的理论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高度。 对于改革或曰过渡和转轨,现在国际经济学界已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改革是一个历史事件,它表现为从此岸到彼岸的过渡,也就是要实现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换。
2004年在美国出版的由莫纳高斯教授所著的《转轨理论模型及其选择》一书,就是转轨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代表作。这本著作分析和概括了转轨的模式和基本任务,它建立了世界范围内改革(转轨)的五种理论模型:新自由主义的渐进模式;新自由主义的激进模式(休克疗法);凯恩斯主义的模式;中国模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莫纳高斯教授指出,从计划到市场转轨的历史任务在各个国家都是基本一致的,但各国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改革路径、改革起始状态、改革速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在这些变量的影响和制约下,会导致各国推出各项改革具体任务的“出牌”顺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改革模式。
这五种模式虽是从理论上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但它却对现实有很强烈的指导意义。他还认为,由于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中国特殊的转轨道路,但这并不意味中国的改革经验不能被其他国家所借鉴。由于中国改革的归宿很可能是一种市场资本主义的结局,这就与其他走资本主义道路转轨国家是“殊途同归”,因此中国经验也就可以被其他国家所运用。
现在决定未来
国际经济学界对中国改革的评价提醒我们要注意审视中国改革的走向。我国的改革已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何谓社会主义?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其他经济体制的主要差别。
但是不容否认的现实是,近几年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日益扩大了,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屡创新高,甚至不看指标,观察社会的现实就可直接证明这点。这种情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一些具体改革的政策起了推动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会的方针,经济学界提出反思改革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把改革的具体政策与改革的走向、目标联系起来进行一次校正,以更好地推进改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否则,中国的改革就很有可能走向莫纳高斯教授预测的那种结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一场大规模长时期的战争。在战争中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攻克某一座城池,但在战斗中发现强攻伤亡太大,战术效果不理想并存在由于久攻不下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时,就要进行战术调整,考虑换一种打法。进行这种战术调整并不意味着就动摇了战斗决心,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当然如果战略目标变化了,战术上的调整意义则另当别论。
现在的改革政策将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状态,决定着中国改革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面对改革的新形势,改革目标不动摇与改革政策要审视、改革方式要调整是一致的、统一的。
在怎样改与要不要改两者中间,老百姓和社会各界显然更关心前者。对改革政策进行具体分析行为时,最好不要动不动用改革不可动摇的口号来笼统概括其动机。反思改革正是为了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的目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031365) (责任编辑:桂衍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