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 主持人:邹民生 李长安
人物志
李长安,北京多科德经济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副教授。
柳拯,新疆民政厅副厅长,曾任民政部人事教育司教育科技处处长、最低生活保障司农村处处长。
刘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中国劳动法学会常务理事。
李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
一、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有总量巨大、供给充足、流动性强、结构转变的四大特点
主持人:各位注意了没有,在今年的两会上,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有许多新的表述。比如温总理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十一五"期间的首要任务。
大家知道,人是经济活动的起点,也是经济活动的归宿,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那么,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是否先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的状况,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柳拯: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这种状况在较长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看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我国总人口已经达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212万人,占43%,乡村人口74544万人,占57%;从性别来看,男性67375万人,占51.5%,女性63381万人,占48.5%;从年龄结构来看,0-14岁的26504万人,占20.3%,15-64岁的94197万人,占72.0%,65岁及以上的10055万人,占7.7%。
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上,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比重大约为40%、32%和28%。另外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将达到10.8亿人,每年增加1541万人,2020年达11.4亿人,2035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为12亿人。这也说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状况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发生改变。
李彦:从劳动力结构的动态情况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国有经济的劳动力总量在缓慢下降,非国有经济的劳动力总量增长相对比较迅速;二是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缓慢下降,第三产业的人数快速增长。
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在岗职工有10575.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6709.9万人,比上年下降2.8%;集体单位850.7万人,比上年下降10.5%;其他单位3287万人,比上年上升了12.6%;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5515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2%。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就业比重分别为46.9%、22.5%和30.6%。这种劳动力结构在数量和方向上的变化,其经济含义值得研究。
刘军:在我国劳动力结构变动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5月快速调查统计,目前在城镇的农民工总数约为8907万人。
从调查结果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0%进入农村从事非农产业。按照这样一个比例,加上补足5%的漏报比例,可以推算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数量约为1.2亿。农民工的大规模流动,流动就业人数这么大,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也是一个需要放在相当位置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劳动力素质结构缺陷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明显制约
主持人:刚才各位分析了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四大特点。各位发现没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隐含在里面,没有直接从数据中显示出来,那就是劳动力素质结构问题。诚如大家所言,劳动力结构与一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劳动力素质高低自然也会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应该说,现在我们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从增长质量的角度而言的,这其实并不是第一次。那么,我国劳动力素质到底怎样?劳动力结构存在哪些缺陷?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迟迟不能得到有效转变,这和劳动力结构缺陷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柳拯:当前我国劳动力结构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偏低,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模式需求。
人力资本理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和舒尔茨等人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在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而形成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要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根据他们的测算,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左右,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率。
但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则要低下的多,这突出地表现在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上。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3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还没有到初中毕业。而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就更低。现有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我国劳动力不仅普遍教育水平较低,而且还分布不均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东、西部的差距为1.12年,西部地区该年龄段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率仍高达13.23%,而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仅为4.22%,低于全国同龄人口平均5.15%的水平,比东部地区的5.85%低1.63个百分点。
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创新成果较少且难以推广。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例,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高新技术出口额占到全部出口额的90%以上,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李彦:培训不足是我国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另一种表现。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工,缺乏培训的问题尤为突出。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的进城农民工1亿多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占2.4%,受过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只占18.5%。导致农民工培训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培训经费紧缺限制了培训的范围、培训成本较高致使进城农民不愿参加培训等。
一段时间来在广东等局部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实际上真正短缺的并不是没有经过培训的、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而是"技工荒"。而近日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发布的最新报告也认为,技术性工种的农民工短缺将会在今年继续蔓延。这些相对较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一种新的挑战。
刘军:应该说,劳动力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的问题很多。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和低效益。而劳动力结构的缺陷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为主,而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偏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比如在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的高等院校,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10%。以上这些问题不能不说跟劳动者的素质较低有关。
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十分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也跟对劳动生产和劳动力组织有关。
三是收入水平低。我国虽然号称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但劳动力的低素质决定了只能承担产业链中最末端的加工、组装等简单业务,当然从中获得的利润也是十分微薄。而如此微薄的收入又影响了劳动者生活的改善和对提高劳动技能的投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政府加以重视,并拿出办法来,切实加以解决。
三、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主持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谈到了优化劳动力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各位对此有何评价?
柳拯:确实,今年的报告对优化劳动力结构,并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非常关注,这其实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劳动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含量方面,政府打算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大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并且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同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等等。可以说,这些措施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李彦: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必须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劳动力结构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那么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将是一句空话。发达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证明,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才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
刘军:优化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从今年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以每年800万的速度,5年内对4000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2006年将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也将随之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慢慢地消失,而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低工资水平的产业也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顺次转移。我觉得这不是坏事。中国应该抓住这样良好的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