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白静 黄维
“什么是乱?一定要先有一个清楚的规则,然后你扰乱了这个规则,这才是乱!”在谈到教育乱收费现象时,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校长唱江华对“乱”字提出了质疑。
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后,国家对于教育收费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来规范到底哪些应该收,哪些不应该收?收了以后做什么?唱江华认为,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教育收费问题调查好,然后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老百姓可以承受的收费标准,明确地把收费的金额、用途和必要时教育投入的百分比公布给群众,让大家知道这些钱花在哪里,该不该收。这样不但可以化解矛盾,也产生一种公平。规则明确了,乱与不乱分清了,才能有效地治理乱收费。
“有些钱不让大学收,但同时又规定学校建多大面积的教学楼、拥有多少图书,这些都是很严格的标准,如果不实现就是不合格的学校,要实现,就要收费。”唱江华说出了很多大学的现状和难处。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整个GDP的比例,从2.45%增加到3.41%。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但这个投入还远远不够,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用在教育上的经费占整个GDP的4%以上。所以,要根治乱收费,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在乱收费现象中,有一种真正的“乱”就是一些教育工作者以权谋私、收取贿赂的问题。唱江华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圣地,责任是把孩子培养成正直、有责任感、有知识、有道德的劳动者。这种养成的教育,在父母身边是重要的,到教师这里也同样重要,学生通过教师可以看到社会。教育的腐败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公平,更严重的是在学生思想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现在各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群之马。但这并不是主流,通过学校的制度建设、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校的政务公开等,将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三年时间在乡村、城市学校的调研,孙继业委员可谓是研究教育乱收费的专家了,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一些数据脱口而出,看着孙委员带来的厚厚的调研材料、记载的详实数据,记者被孙委员关注民生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
“治理教育乱收费这么多年,为什么老百姓还是感到负担重?”记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教育乱收费,要标本兼治,根源就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孙委员告诉了记者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79%,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2%。 2003年有18个省教育投入没有达到法定“三个增长”的要求,有329个县财政公用经费拨款竟为零!”
“我这三年去了农村、乡镇、城市很多学校,得到了很多真实可靠的数据,发现了不少问题。”孙委员边说,边给记者看调研时收集的照片、数据和各种报告,“不仅仅是乱收费,还有合法的高收费,比如说择校生、很多学校为规避30%的择校比例限制,往往以民办名义再办一个“校中校”,而学生却混编在一起,事实上高价生仍达50%以上。大学收费也过高!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
不等记者发问,孙委员说起了治理乱收费的“药方”:“要加大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这是治根,让他们不需要收,还要进一步加大治理乱收费监督检查的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变相乱收费和合法高收费的行为,要加大研究解决的力度,做到不敢收!”
孙委员进一步指出,现在地域歧视现象也较严重,“上海市高考录取率达到78.5%,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指标达63.1%,交大、同济等名校本地生源计划超过了其它全国各地指标的总和,这对外地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造成了外地生源花高价移民的热潮。”对此,孙委员呼吁:“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决地域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合理分配名校资源!”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