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五"期间,河南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两个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走上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种植业结构优化,优质专用粮、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步显现
    "十五"期间,河南省围绕着"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导向,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强力推进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有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的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明显提高,种植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2000年的68.7:31.3改变为2005年的65.7:34.3,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同时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优质专用粮食面积逐年增加,2005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403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比2000年增加3187万亩,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占秋粮面积的比重达到60.8%, 比2000年提高6.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棉花、油料、蔬菜的播种面积为1172万亩、2409万亩、2394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50%、61%、101%。"十五"期间,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年均增长2.2%,油料、蔬菜产量年均分别增长2.7%、8.1%。
    结构的优化,产量的提高,促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稳定增长,优质专用粮、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步显现。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出售优质小麦、玉米、水稻的数量为38.64公斤,比2000年增加15.37公斤,增长66.1%,所得现金收入人均为53.97元,比2000年增加32.09元,增长1.5倍; 出售蔬菜、油料、棉花的现金收入人均279元,比2000年增长24.6%,年均增长4.5%。"十五"期间,农民人均出售粮食的现金收入年均增长13%。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日趋合理,农民多种经营收入增加较多
    "十五"期间,河南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迅速提高。2000年河南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8%,2004年已降至54.1%,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04年的41.2%。伴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家庭经营生产的健康发展,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已被打破,林牧渔业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林牧渔业纯收入350元,比2000年增长59.8%,年均增长9.8%。其中,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由2000年的183元上升到2005年的307元,增长67.8%,其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9.2%上升到10.7%。
    三、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非农化程度提高
    "十五"期间,河南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工业、建筑和商业饮食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和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发展,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乡村人员从业结构发生良性变化,许多有资金和技能优势的农民因地制宜经营非农产业,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止2005年底,河南从事工业、建筑业的二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7.4%上升为19.4%;从事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11.0%上升为14.8%。
    "十五"期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的非农产业纯收入人均302.84元,比2000年增长10.2%,其中:二产业纯收入增长19.3%,三产业纯收入增长7%。
    目前,河南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以及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省农民收入的增长。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很大,应着力从三个层面上推动全省农业结构的优化,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首先要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加快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重点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调整粮食的品种、品质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同时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挖掘种植业内部潜力,保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稳定增长。其次,积极推动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把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提高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再次,大力推进全省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积极实施小城镇战略,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开辟就业和增收的新领域,使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