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和搜狐财经、CCTV广告部联合主办的 “2006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于2006年3月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年会从中国金融开放、货币政策走向、银行业改革、保险业走向、证券业走向、城市商业银行走向、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走向和外资金融进入等方面进行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赵晓博士: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朋友,在我们中国的房地产是属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建筑,但是在西方房地产属于第三产业,主要是建筑的比例在价值链当中非常的少,主要是服务,特别是金融,所以,房地产三分之一的问题是宏观问题,三分之一是金融问题,只有三分之一是房地产自己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在政府部门里头,最关心房地产发展的可能是建设部,和建设部同样关心房地产发展的大概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已经变为房地产的分析报告,甚至在去年提出了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取消期房,这个政策建议受到激烈的争论。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批评央行的观点。
前面茅老师已经谈到金融问题、谈到房地产,今天主要进一步谈房地产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争论激烈的穷人区和富人区的问题,在中国是否要分为穷人区和富人区,怎么看待穷人区和富人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个信息,这个信息是我从宏观经济研究角度得出来的信息,对各位做金融的朋友应该是有帮助的。
这个信息就是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非常的迅猛,非常的快。包括2006年,可能还是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但是我的研究数据发现,有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逐步的放慢,而且金融风险会急剧扩大。理由就是看一个基本的指标,增量资本的产出效率,换句话说,你要获得一个新的单位的产出,你要投进去多少个单位的资本,从这个指标来看,中国从90年到95年还可以,是13.5%。从95年到2000年已经上升到4.5,2003年已经上升到5.1,还在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要获得一个新的单位的产出,我们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本。换句话说,我们越来越难挣钱,意味着投资风险越来越大。投资者发现他们投进的钱基本没有回报,而且很低,这样投资者就会没有信心。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有相当一部陷入悲惨增长,所谓悲惨增长就是指增产不增收,乃至于赔本,处于吆喝的时期。制造业这种风险很快就会传到金融部门,我提醒各位做金融的朋友注意,这不是我今天展开的话题,这个话题展开要谈很长的时间。
仍然在进入我的正题之前我回应茅老师一个观点,仍然是很重要的,茅老师讲到储蓄率非常高,有两个原因,一是贫富差距大,二是缺少投资渠道,这两个理由都是成立的,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说贫富差距大,中国的储蓄率就很高。我们知道当年日本的储蓄率也很高,但是它的贫富差距没有像中国这么大。换句话说,无论你贫富差距大,还是贫富差距不很大,储蓄率都有可能是很高的。中国真正储蓄高的原因,是一个现在大家很少提到的,但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储蓄,首先要有储蓄的资金,你的钱从哪里来,没有钱怎么去储蓄。我们知道毛主席的时代,中国人很穷,没有钱,原因是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的时代,大家都在生孩子,生了很多的孩子,而且养这些孩子是要花钱的,这些孩子是不创造钱的。毛主席时代生了大量的婴儿,到邓小平的时代就成长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家看到这个结构,毛主席时代是金字塔型,老人很少,年轻人比较多,最多的就是小孩。一到邓小平时期,尤其到现在,已经演变为橄榄型,老人和小孩都很少,最多是年轻人,大家知道年轻人是干什么,年轻人是挣钱,而且挣钱是花不了的,不是挣现在的钱,而是挣一辈子花的钱。挣一辈子的钱,花不完干什么呢?一定是储蓄。所以中国的高储蓄实际上是跟中国人口的结构有关系,毛主席时期所生的人,到邓小平时期所形成的青壮年的劳动力,大概在改革开放初期,全世界每一百个新增加的劳动力里面就有30个出现在中国,这些人挣的钱,年轻人是储蓄的时候,所以中国储蓄率很高,跟这有关系。中国社会一旦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快高储蓄就不会存在。如果高储蓄率不会存在,大家可想而知,高的投资力就没有基础。如果高的投资力没有基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会放慢,不幸的是,2004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上升10%,意味着什么呢?按照联合国的概念,如果60岁以上的老年占全社会人口7%,意味着一个国家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我们国家正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10-20年时候,就是当本人退休的时候,中国那时候平均每4个人大概有1个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那时候我们的储蓄率一定是很低的,或者跟这个时候不是一个水平。
下面讲一下我今天正式要讲的正题,我希望在大会规定的时间里面把我的话题讲完。
大家知道最近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在穷人区和富人区的争论,争论的有来是这样的,有一个房地产商很有名叫潘石屹,他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叫“我不赞成新城市的建设中分穷人区和富人区”,给任志强的一封信。在这封信当中,他说任志强提出了关于在新城市建设中要把穷人区和富人区分开的观点,他批评这种观点,说我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过时了,而且是有害的。很快任志强写了一封批评性的回信,说小潘的无知及认为他从来没有提出过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把穷人区和富人区分开的观点,而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出现不同收入阶层的建筑以及居住区域,穷人区与富人区的划分是消费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结果。同时任志强还建议潘石屹自己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就是指富人区,不可能穷人也住进去。任志强还写了一篇文章,认为出现了穷人区与富人区是不可违背的观念,如果反对穷人区与富人区,是违背了道德的观念。在这里面我不想讨论这两个房地产商哪一个更高明,哪一个不高明。我不想讨论谁更讲道德,谁更不讲道德。我想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第一,中国社会现在有没有可能会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
第二,我们究竟如何看待穷人区和富人区。中国是不是要任由穷人区和富人区分化的发展模式,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不会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这个问题跟什么问题联系在一起呢?就是跟收入的分配。如果收入的分配是两级分化的,很简单,富人会买房子,穷人买不起房子,只能住在贫民窟里面。很自然,贫富差距,穷人和富人自然选择的结果,就会出现穷人去和富人区。在历史结果看,伦敦有伦敦东区和伦敦西区,纽约有上曼哈顿区和下曼哈顿区。先行的国家都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分化,原因是他们曾经出现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中国当前的问题是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差不多是全世界最高的,在全世界人口的大国里面,绝对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中国现在已经存在着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收入的背景条件,所以我认为任志强这样一个观点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并且讨论这个观点,其实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
贫富收入差距是导致穷人区和富人区出现的宏观背景,同时中国社会又具有了这样一种背景,换句话说,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出现,在中国社会有这么一种趋势,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承认穷人区和富人区在中国一定会出现,也不意味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就一定是穷人区和富人区分化的道路,可能是穷富合化的道路。根本性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比如对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对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实际上有很多批评,大家并不认为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市场化的结果,大多数认为是权力资本介入的结果。权力资本介入使中国出现收入差距过大,进而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就有人问为什么要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为什么不纠正权力资本的介入,抑制这种贫富差距的趋势,这是第一个问题。
更加重要的问题,即使一个社会存在着这种收入差距的现象,也并不意味着这个社会一定会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根本的问题在于住房的发展和建设不光是市场的问题,同时带有社会性的问题、公共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开发商建房子卖给穷人还是富人,由市场利益决定的。在一个国家当中,一个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能不能允许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怎样看待穷人区和富人区?是不是政府要进行干预,不让它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这是超越市场的问题,带有公共性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事实上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早年市场条件下出现的穷人区和富人区,认为这是教训,他们看作为城市的伤疤。
回过头来看,发展中国家走过的道路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像环境污染一样,已经出现的污染,回过头来再去治理它,他认为不是好的道路。其实政府一开始要介入,这种介入就是边污染边治理,就会走出穷富融合,这个城市就不会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的一个发展的结果。最重要政策选择有这么几个。
第一是政府要确立穷富融合、社会和谐的居住方式,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目标;第二,政府一定要提供充足的城市公共设施,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第三,政府要关注目前划地为牢的小区建设方式,更多向自由开放的空间进行引导。这里面特别重要的,除了调整政府对收入干预之外,第二点就是政府要提供充足的城市公共设施,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换句话说,当大量的公共空间出现在私人住宅中,就会使穷富的差距变得……,穷人区和富人区本来非常明朗就会变得非常的模糊。在香港至少看不到这种明显的分区,甚至看不到这种小区,非常贵的一栋楼可能在这个地方,非常便宜的楼可能在那个地方,更重要是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分配在穷人和富人住宅中,比如公共操场、公共体育设施,比如这个公园,大量的免费的公园,不用买门票,大量的公共产品的供应,学校、医疗等等,香港的收入差距在亚洲是比较高的,但香港人的生活质量差距没有他们收入差距大,比如富人可以享受自家的花园,但是穷人可以去享受公共的公园。富人可以在自己的游泳池里游泳,而穷人可以在公用的体育设施健身,生活质量的差距没有他们那么大,没有穷人区和富人区,就没有城市的伤疤。我认为城市应该用公共空间的介入,使得穷人区和富人区这样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的建构变为模糊,政府在污染的同时进行治理,使中国走出贫富融合、社会和谐的道路,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