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鲍遂献近日表示,关于户籍改革的问题,公安部将向国务院提出改革建议,国务院在做出决策后,户籍立法问题将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余凌云认为,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户籍放在控制人口的个人信息上,现阶段完全放开让公民自由迁徙,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公共设施、医疗、就业和教育等很难跟上。 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则认为,只有先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发展、稳定等社会问题,才能水到渠成地出台一部统一的户籍法。
户改大势,浩浩汤汤,国家及中央政府一直在致力推进。去年的时候,曾有公安部知情人士表示,因为有来自其他相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阻力,户改工作进展一直很慢。但现在看来,这种阻力恐怕还不止于此。不知道当余凌云教授说“现阶段完全放开让公民自由迁徙,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时,有没有意识到,无论你让不让自由迁徙,公民的大量流动也早已成为事实,也无论城市的公共设施、医疗、就业和教育是否跟上来了,但流动人口的这种需求也早已存在。换言之,城市管理者已不可能因为大量的流动人口没有户籍而拒不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当这种压力已经不可回避之时,以“压力论”来阻止公民的自由迁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的策略了。
也不知道王太元教授为何会认为,只有先解决公平、发展、稳定等社会问题,才能水到渠成地出台户籍法。难道“水还未到”吗?我总以为,事实是水已到,渠未成。流动人口之水早已汹涌而至,而户籍之渠迟迟没有打开。进城农民工由于无法得到城市公共政策的善待,而导致的社会与公民自身的双重伤害的事实,已不胜枚举。可以说,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也可能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形之下,想要“先解决公平、发展、稳定等社会问题”,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善意的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没有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这就是在人口迁徙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机制是优于行政干预手段的决定性力量。一方面,尽管户籍、就学、就业等方面的藩篱依然未能拆除,但事实是谁也没办法阻挡住外来人员进城的脚步,这正是市场的作用。而在另一方面,谁又会认为,如果外来人员在城市里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或职业,他们难道真的会死乞白赖于城市之中?相应的,这依然一种市场的机制。
因此,取消户籍限制,天塌不下来。而制定统一的户籍法,给予外来人口应有的权利与尊严,则恰恰是一种“补天之举”。 (杨耕身)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