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是印度高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尤其消费部门的现代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但印度若要长期保持高增长,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年前,印度商会邀请我到新德里就中国主题进行演讲。 当时很多印度人都担心中国会在贸易领域对印度形成压力。
上周我又去了一趟印度,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和以前不一样了。
尽管对中国的恐惧犹在,但关于印度和中国是彼此敌对的零和游戏对手的观点已经不复存在。
不同的中印发展模式
过去三年中国增长率在9.9%以上,印度则在8%以上,两国经济都取得了高增长。这是印度对中国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张的主要原因。
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非常不一样。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东亚其它经济体一样,主要通过贸易和投资最大化实现收入扩张。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政策对出口生产以及资本积累的刺激作用。
而且在这种出口/投资模式下,中国走得比其他东亚国家更快。其原因是,二十年前中国开始对外开放之初,政府掌控着一切资源,国内并没有一个工商阶层作为游说力量,对于对外开放或政府的权力行使施加反对声音。
在印度,私营部门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民主体制之下,政府在政策制定上首先需要保证的是均衡各方利益、平衡收入分配。
过去二十年来,印度事实上也一直在推进贸易自由化以及国内市场的自由化以促进增长,尽管其步伐不及中国。尤其是它的国内企业界声音很强大,影响着国内市场向外国资本的开放进程。而且,印度的贸易规模比中国小得多,因此,它在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中面临的国际压力没有中国那么大。
印度盎格鲁撒克逊式的金融体系,与中国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截然不同。在这套金融体系之下,印度的资产市场对于全球流动性周期的敏感度比中国高很多。全球资金流动性对印度资产市场的支持现在已经成为印度增长的引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度有这样一套金融体系。
在中国,供给对于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比印度快得多。中国新兴的企业界正一心一意拓展市场份额,加之地方政府急于搞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体系也愿意对资本积聚提供支持,因此供给对需求增长反应非常迅速。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全球经济中,中国的出口上升如此之快。
印度现行体制不会容许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对需求压力轻易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它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缓慢推进的。印度企业界对于经济周期有更深的理解,不会由于利率降低或需求增长而迅速做出增加产能的反应。
正是由于上述区别,在本轮周期中,印度和中国的需求增长内含也迥然不同。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的拉动力来自出口生产和基本建设,而印度的增长则主要来自信贷为基础的消费拉动。
中印竞争是好事
上周我应《今日印度》的邀请到新德里演讲,题目为《是“印度与中国”,还是“印度或中国”》。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来,应该是“印度与中国”而不是“印度或中国”。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增长都很快。
根据印度海关数据,2004年印度同中国大陆以及香港地区的贸易上升了43%,2005年前11个月则上升了38%.印度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表明,两国之间合作的空间远大于竞争。
长期来看,中印两国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正在对金融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国有银行正相继上市,股票市场逐渐向外资开放,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度正在缓慢增加。
印度的政界、商界以及媒体界有一个很强的共识,那就是印度若要长期保持高增长,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政治家仍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抱有一丝希望,认为它还能为经济增长再支撑两年。但是,一旦经济增长最终由于基础设施效率低下而停滞,印度的政治体系就可能做出有效反应。长期而言,印度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也会逐渐变得具有竞争力。
从现在起的十年内,印度和中国可能仍会在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激烈竞争,但是这对中印两国并不是坏事。一位印度政治家对我说,中印之间的竞争没什么不好,它可以刺激两国不断努力进步,这最终对两国都有好处。
印度的财富效应
就需求而言,财富效应在印度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我相信财富效应所拉动的需求,正在逐渐超过收入效应。
印度的经常帐户差额从2003年第三季度盈余32亿美元,下降到了2005年第三季度赤字77亿美元。由于印度的资产市场仍然非常活跃,经常账户赤字的趋势目前没有理由倒转。
为了达到更低的赤字水平,印度可能会对经常账户差额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海关统计的贸易赤字数据比国际收支平衡数据显示的赤字额小得多。然而,不管计算方法怎样改变,过去两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形成。印度需要吸引资金流入,来逆向充抵业已形成的赤字波动幅度,以达到收支平衡、保持需求增长。
资金流入向需求端的传递过程,和盎格鲁萨克逊国家非常相似。印度总债务的GDP占比在过去五年中增加了28%,其中很大部分被用来支持家庭和政府需求增长。因此,印度的经济发展依赖于这样一套动力机制:以资金流入维系信贷增长,从而维系需求增长。
金融体系是印度高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但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印度已经开始着手消费部门从零售/物流配送到生产等各环节的现代化转变。印度目前大约有60家大型购物中心,此外还计划增开300家。由于零售业增长的规模效应,这些大型购物中心的铺设将催生新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大型企业,取代传统的多层次小规模的分销商。
这种现代化转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有充足的投资资金来源,二是要有足够强劲的需求以吸引投资。中国在启动其现代化进程时采取的方式是大力推动出口,从中获取必需的资金和收入。印度如今采取的方式是通过资产市场来提供资金,同时也通过资产市场来支持需求。只要全球流动性保持充足,这种战略就会是有效的。但我想,印度恐怕必须通过创建充足的基础设施来提高其竞争力,推动出口收入增长,以此增加一个收入来源,支撑其现代化转变。
过分依赖全球流动性
股票市场对印度的经济表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境外资金流入印度股市,成为填补其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资金来源,从而使利率保持低位;这刺激了信贷增长,使需求增长得以持续。由于股市对印度经济非常重要,因此,印度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大力支持股市的发展。
全球资金流动性的整体状况,可能会决定印度股市以及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过去三个月里,印度银行系统内的过剩流动资金已经被化解。隔夜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已经从2005年12月的平均6%,跳升至现在平均6.7%的水平。三月期同业拆借利率亦从2005年12月的平均6%,跳升至现在的7.5%.资金流动性压力仍然在升级。有些国有银行的存贷款利息都没有提高。这些银行试图通过银行间市场的借贷来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很快它们将不得不提高存贷款利率。
在其他一些资产市场发达的国家,需求对于利率非常敏感。但是,由于货币量上涨非常快,因此印度的需求对于小幅加息可能不会太敏感。印度迄今所面临的流动性收紧的环境,可能不会使印度经济减缓。
如果全球资金流动性枯竭,那么印度的经济就可能会大幅减缓。全球资金流动性取决于G3国家的货币政策以及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容纳。其中日本央行的政策非常关键,尤其是从日本分散流入印度股市的资金在境外资金整体流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日本银行不久前刚结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在今年年终之前将小幅加息。我们不知道日本央行的紧缩性政策是否足以让全球资金流动性降温、让印度股市中的日本资金流入降温。商品价格和印度SENSEX指数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金流动性枯竭,那么印度的商品价格和股价可能会同时降温。
通货膨胀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印度储备银行加息,可能成为导致印度资金流动热终结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股市价格必须进行修正,境外资金会流出印度股市。
政府对这种风险非常清楚,并且正实行降低原油进口关税等措施,以降低名义通货膨胀率。而且政府还可能对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篮(CPI
basket)进行重估,以降低通货膨胀率。我想,未来几个月内我们可能不会见到过高的通货膨胀数字。
因此,印度的短期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资金流动性。我认为,对印度股市的预测,就相当于对全球资金流动延续性的预测。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徐寒梅译)(032043)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