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着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系列惠农、扶农、护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多年收入增长的积累,增强了农民改善生活的信心,也带动了200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全面较快增长。 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江苏省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56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2元,增长17.5%,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在消费水平大幅增长的同时,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渐变中趋于优化,生活方式正逐步向城市靠近。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变动特点
    一是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2005年江苏省农村生活消费支出中,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增长势头。其中:食品支出人均1569元,同比增长17.0%;衣着支出191元,增长16.9%;居住支出513元,增长9.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68元,增长18.8%;医疗保健支出199元,增长21.7%;交通通讯支出364元,增长24.1%;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支出479元,增长22.0%;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84元,增长17.3%。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用于食品、衣着、住房的消费比重开始渐渐下降,把更多的钱投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提高和享受型消费。200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吃、穿和居住等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63.7%,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到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降幅还要更大一些。
    二是饮食消费结构优化,成衣消费大幅增加。食品消费上,在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饮食消费支出结构中,粮、菜等植物性食物比重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增加,食物消费结构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2005年,农民家庭人均粮食、蔬菜及菜制品消费支出440元,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较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肉禽蛋奶及制品消费支出344元、水产品及制品消费支出99元,在食品消费中的比重则分别提高了2.4和0.5个百分点。衣着消费上,成衣消费大幅增加。2005年人均购买服装的支出130.5元,较上年增加16.3元,增长14.3%,已经占到整个衣着消费支出的近七成,与此同时,购买衣着材料的支出则明显减少,同比下降3.4%。
    三是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支出的持续增长,以及持续三年的全省草危房改造工作的基本完成,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快速改善。2005年年末人均住房面积38.6平方米,较上年末净增加2.1平方米,增长5.8%,其中钢筋混凝土、砖木结构面积38.2平方米,增加2.4平方米,增长6.7%。从住房类型上看,楼房面积25.5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66.1%,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人均居住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质量也有较明显的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施的户数、有空调设施和安全饮用水的户数比重均有明显提高,家庭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是耐用消费品消费档次提高。当前老一代的耐用消费品已普及,而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移动电话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抽油烟机、热水器等小家电在农村家庭中也占有了一定市场,家用计算机、小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也已悄悄进入农村市场。到2005年底,全省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风扇241.5台,增加11.0台,增长4.8%;彩电104.7台,增加20.4台,增长24.1%;电话机89.4部,增加3.2部,增长3.7%;洗衣机67.9台,增加6.4台,增长10.4%;摩托车52.7辆,增加7.5辆,增长16.6%;电冰箱36.0台,增加4.8台,增长15.3%;空调22.2台,增加4.4台,增长24.3%;移动电话78.0部,增加21.4部,增长37.9%;抽油烟机12.6台,增加2.6台,增长25.6%;热水器32.1台,增加8.2台,增长34.0%;汽车1.1辆,增加0.3辆,增长37.0%;家用计算机2.9台,增加0.5台,增长21.0%。家庭设备的现代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追求的目标。
    五是由以实物消费为主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实物消费更多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地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在外饮食、房租水电、交通通讯费、医疗、旅游等各项生活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全面快速增长态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江苏省农民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11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6元,增长22.7%,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达32.8%,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中,食品方面的在外饮食231元,增长20.8%;居住方面的房租、水电等95元,增长26.8%;交通客运费、通讯服务费等172元,增长31.0%;教育服务费383元,增长19.8%;旅游休闲娱乐费13元,增长17.1%;医疗保健费114元,增长24.3%。服务性消费比重的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
    六是由自给自足性消费向货币化消费转变。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中有部分是来自于农村居民家庭自产的,随着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以及从事传统种养业劳动力的减少,消费支出额中,现金支出的比重增大,自给自足的比重降低,货币消费与实物消费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138元,占总支出的比重为88.0%元,较上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现金生活消费额也增长了近二成。当前江苏省农村居民八大项目消费中,现金消费支出比重除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达100%外,居住为97.2%、食品为73.6%,由此反映出农民消费与市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二、近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走势
    如果今后几年农村居民收入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多年收入增长的积累加之城市和农村先富居民消费的示范作用,近期农村出现新的消费高峰不是没有可能。只要能够顺应农民需求的变化,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农村市场的潜力将会得到释放,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将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1、食品仍将持续热销。恩格尔定律告诉我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在生活消费中的份额会越来越低,但更重要的是,食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市场,现金消费比重越来越高,与2000年相比,200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现金支出1156元,比当年的食品消费总额还要多80元,比重更是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与实物性消费相比,现金消费才是活跃食品消费品市场的"真金白银",而且当前食品需求层次正由初级农产品向精细加工品转变,需求结构上正由主食型向副食转变,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这都表明农村食品消费市场是永远不会冷清的。
    2、新一轮建房热即将拉开序幕。住房是农民改善生存条件最舍得花钱的消费,作为固定财产,一旦建成会长期使用。一般来说,农村居民手中有了钱,首先考虑的是修建房屋,从近十年的历史来看亦是如此,农村居民对住房支出是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八十年代江苏苏南农村就率先出现大规模的建房热,由于那时兴建的住房质量低、功能差,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后,正陆续翻修和新建房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苏中、苏北不少地方先后开始出现一、二十年前苏南出现过的建房热。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建房热的兴起。和第一轮建房热相比,本次建房的质量、数量、规划布局、外观设计、内部装潢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明显变化,将不同程度体现出"新农村色彩"。
    3、以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移动电话、摩托车、汽车、家用计算机等一大批现代耐用消费品先后进入农家,电风扇、彩电、电话机等老一代的中低档耐用品基本普及。2005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0%,生活水平已实现了小康,并逐步向现代化生活迈进。与八十年代在城市兴起的家电热相比,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更加参差不齐,其家电热的势头会弱一些,但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至2005年年末,江苏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与同期城市居民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如果在未来十年内,农村居民上述家电拥有量达到2005年末城镇居民的水平,按江苏省农村现有1506万户乡村户数测算,平均每年需要73万台彩电、84万台冰箱、47万台洗衣机和153万台空调。这预示着江苏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4、服务性消费支出水平和比重进一步提升。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在外饮食、房租水电、交通通讯费、医疗、旅游等各项生活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提升较快,但受城市化水平、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消费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但是随着江苏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落实完善,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水平和比重继续提升的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着力点
    1、不断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江苏省农村居民已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居民家庭住房、家用电器等有待进一步升级,潜在的需求很大。但是,一部分农村居民有这个消费需求却无支付购买能力,这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增加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一定要放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增加消费需求成为可能。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在"少取"的基础上,突出在"多予、放活"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同时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直接补贴范围和种类,实践表明,将政府补贴资金显性化,改变政府花钱方式,由"暗补"变成"明补",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一条有益途径,据调查,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较突出的技能不足的问题,有些地方向农民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直接补贴给农民的方法很值得推广和借鉴。
    2、缩小城乡和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从理论上讲,由于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尽相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的拉力愈发分散,难以集中,培育难度加大。同时由于目前的消费政策较为笼统,缺乏层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会使这些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城乡和农村内部收入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很有必要。一是要给予农村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村义务教育要加快由"父母尽义务"转向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尽义务"。二是要促进劳动力资源共享。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通过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第二次调整。当前,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税收征管力度,对农村高收入者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实现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适当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缩小农村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现在多数老年人基本都和子女分立炉灶,受子女赡养的幅度越来越低,主要靠以前的积蓄来度过晚年生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虽然很高,但对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却十分有限,且对看病的地点、用药目录、报销时间等限制较多,很不方便。农民的看病支出绝大部分依然要由自己掏腰包。因此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完善,农民就可以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因此加快建立健全一套适宜于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底,自然就可以有效的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建立一套健全的保障体系并不容易,很多制度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一保障体系是必然要建立的,而如果能够顺利的推行开来,其起到的经济促进效应将是无法估量的。
    4、积极探索适应农民消费方式转变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当前各种新型营销业态在城市层出不穷,有的已经向县城延伸,一部分农民到县城已接触并接纳这种方式。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不畅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老的流通方式失灵,而新的适应农村特点的方式还没有形成,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要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化流通渠道,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消费需求。工商业界应联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入农村市场,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建立农村市场消费体系,同时加强产品的宣传和信息反馈,搞好售后服务,激发农民的消费热情,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