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个求“新”、多“变”的城市。
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相同的是自主创新求发展的目标;市场在变、产品在变、企业应对市场的“招式”在变,不变的是自主创新求发展的路径。
自主创新中的“资源整合”
“不从零开始、从高点起步”,集装箱产量[被屏蔽广告]
世界第一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始终盯着世界顶尖技术。
1995年,“中集”购买了德国钢制冷藏箱专利。10年后,通过吸收、改进德国专利,“中集”实现了世界性的“颠覆”:冷藏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4%,出售专利的德国同行转产;全球95%的冷藏箱使用“中集”自主创新的改进工艺。
用同样的手笔,“中集”取得了英国UBHI公司的罐式箱专利技术,收购了拥有折叠箱关键专利的英国公司。2月7日,“中集”购并欧洲主流罐式箱供应商荷兰博格公司,又集“博格”的专利于“囊”中。目前,“中集”拥有500多项专利和800多项专有技术,成为集装箱国际标准制订的“行业领袖”。
在深圳,以“资源整合”推进“自主创新”的高手绝非只有“中集”。
深圳冠日高科技公司利用美国IDG集团26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使“冠日”自主创新的智能公用电话系统瓜熟蒂落;清华源兴生物公司利用国外顶端的技术平台和参股、合作等方式,研制出世界一流的基因和疫苗技术。
1998年,“神龙富康”公司需要汽车音响,深圳航盛电子公司向韩国南盛公司“借力”,5个月就为“神龙富康”配套;“航盛”向清华、同济等大学“借力”,使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变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百强”之一,被马自达等世界汽车巨头称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NO.1”;在国内去年生产的汽车中,每3辆就有1辆的音响和智能导航系统来自“航盛”。
自主创新中的“中国特色”
日产20万粒锂离子电池的自动化生产线、价格1亿美元———看着引进技术的资料,深圳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不感兴趣。这是1995年。
在拥有锂离子电池专利的王传福眼里,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比“自动化”更有魅力。于是,他将“自动化”分解为多个可人工完成、对工人技术要求又不高的工序。结果,只用引进技术1/20的投入,就建成“比亚迪”特色的半自动化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并自主创新出几十项技术专利。
10年后,“比亚迪”日产二次充电电池300万粒,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居第一、二、三位。迫使“东芝”退出锂离子电池业、“三洋”撤离中国市场。
中小企业,一厂一品,是深圳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中国特色”。深圳台电公司以在全球首次实现64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研发出世界上首套抗节能灯干扰的红外同传会议系统,不仅市场份额能与行业巨头德国“博世”分庭抗礼,而且比“博世”技高一筹;凭着在美国获得的全球基础性发明专利和自主创新的多项技术,深圳朗科科技公司用小小的闪存盘,引领了全球移动存储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又带来产品的“中国特色”:高性价比。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公司以近百项专利推出质优价廉的监护仪、B超仪,不仅迫使进口的国外同类设备降价六成,而且大量进入全球市场;“比亚迪”电池取得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世界手机巨头的大额订单;“台电”的会议系统走进了联合国、世界银行、APEC的会场。
创新不只是高新产业的“专利”
1986年,深圳海川实业公司仅有3名员工,他们夹着皮包、揣着合同做起了贸易。80年代中期的深圳,这样的公司多如“牛毛”;20年后,“海川”以493项专利,在2005年深圳企业专利排行榜里位居第五。
“海川”在给杜邦、通用、汉高、拜耳等国际巨头作代理的同时,发现了专利的魅力。于是,谙熟贸易的“海川”将自己定位为“专业技术集成商”,在国内和北美、欧洲、日本等设立了近30个办事处,广泛收集专利信息,然后集投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
目前,“海川”拥有的专利跨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行业,并经国家批准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成为全国惟一设在民营企业的“建筑涂料工程技术中心”,被授权制定中国建筑颜色的国家标准。
在深圳,专利、自主创新吸引着各行各业,不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专利”。
在国内最早推出“小包装食用油”的深圳嘉里粮油集团创新多项新技术,自主研发出控制脂肪酸摄入、实现营养平衡的第二代“金龙鱼”调和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长期困扰我国南方地区春、夏季自来水的“红虫”,被深圳水务集团的3项防治发明专利解决。该集团的19项发明专利,首次解决了国内自来水直接饮用的技术方案。主业印刷的深圳雅昌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发布系统”,目前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艺术家作品、书画印鉴、画谱收录的数据库,“雅昌指数”成为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