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和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石化市场将走向全面开放,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外资的大规模进入,我国石油石化业面临严峻挑战。
外资大规模进入将形成中国未来石油石化市场的增量之争。以欧美跨国大石油石化公司、日韩台资大中型石化公司、中东大型国家石油公司为主的外资公司将在我国以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为主的地区建成一批规模化、基地化、园区化的石油石化和化工产业群。外资主要的经营和投资的领域及项目包括:大型乙烯联合装置、炼油装置、成品油批发与销售、高档润滑油、PTA、醋酸、LPG、LNG、ABS、丁苯橡胶、聚氨酯及其原料、聚碳酸酯、聚甲醛、PVC、不饱和聚酯、其它工程塑料、高吸水性树脂、聚酯薄膜、新型材料、海上油气项目、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相关研发中心、精细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制品等。
民营石油石化企业将在一些领域迅速发展。目前民营企业已在润滑油、沥青、炼油、燃气配送销售、加油站与油品销售、聚酯、合成纤维、精细化工等石油化工的部分领域和下游加工销售领域取得进展。国家承认的民营小炼厂约有几十家,民营包括合资在内的加油站数目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约一半左右;民营企业在全国聚酯产能中所占比例已从2000年的26.9%猛增至2004年的62.7%;一些民营企业已取得原油进口权、燃料油进口权等。预计,“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将在成品油批发销售、润滑油、燃气销售、PTA生产、石化品贸易、物流、合成材料加工等领域谋求更大发展。有条件的较大民营企业将可能涉足油气开发、大中型炼化装置建设等领域。
特别是国内成品油市场,从2006年底全面放开后,油品零售、批发及进出口将全面放开,价格市场化。国内将形成以国有或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为主导,国外大跨国公司参加、民营企业参与和补充,周边国家对华产品出口构成的国内成品油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成品油市场竞争的主热点区域是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竞争的焦点将是市场需求的增量;竞争者将在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与外资公司;进口压力将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日本和俄罗斯等。
展望“十一五”,一方面,中国石油石化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04年的2800万辆增至6000万辆,石油消费量将从2004年的3.18亿吨增至至少3.5亿至3.8亿吨,汽、煤、柴油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至少1.7倍,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至少1.7倍,乙烯产能将达1400万吨/年左右。
另一方面,资源制约趋于严重,且从石油扩展至石化用原料。2010年我国原油缺口量将至少达1.4亿~1.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由于乙烯工业的迅速发展,芳烃需求及产能增加、车用清洁燃料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需求量增加,炼油工业提高成品油质量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化工用油(尤其石脑油)短缺的矛盾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国内化工用油年缺口量将达800万吨以上。
面对挑战,中国石油石化业必须以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先,要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培育大型骨干炼化基地。在高油价下,我国炼油企业要努力提高不同原油加工适应能力,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使每吨原油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组织好原油的采购,降低运输成本,规避风险。以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为重点,通过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区域产业优化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炼化基地,以抵御来自国外大公司和周边国家的竞争压力。
其次,为了顺应市场开放后的新局面,国内企业要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倡竞合和适度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国内三大公司要加快生产经营向工贸结合经营的转变,继续大力发展原油、成品油的管道运输,建立包括油气干线网在内的现代运销流通网络体系,搞好物流优化,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推行品牌战略。国内几大石油石化公司之间提倡竞合和适度竞争,反对和避免恶性和过度竞争,同时也要注意搞好与民营石油石化企业的互利互助合作关系。
其三,要利用入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国外大公司上下游重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变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支持下,克服各种干扰和阻力,积极、稳步地推进“走出去”战略,发展国际化经营。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国内企业间的联合,加强调查研究,改进投资策略,注意灵活运用包括资本运作在内的各种方式。
其四,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与国外大公司有较大差距,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的水平。欧美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关键技术的制约和控制。一些著名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申请的有机化工、合成材料和润滑油等技术专利已占我国同类专利总数的60%左右。因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要做大做强做盈,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核心技术进步的步伐,力争在重要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