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具备有效的资源利用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矛盾疏导机制,有关公共财政的制度安排,既是上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相关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又是政府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重要手段。 ”这是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9日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阐述的。
楼继伟指出,经过多年艰难的探索,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成绩一: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更加协调。
随着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显著增强,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稳步的实施,中央财政均衡地区间财力的效果日益明显,各级财政对弱势群体救助,涉及农村的支出以及教育与卫生,环境保护及其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力度持续地加大。规范、公正、透明等管理理念正在逐步融入各项制度建设之中。就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来看,2005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了7330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14.7倍,年均增长28%。其中财力性的转移支付是381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是3517亿元,分别是1994年的27.8倍和9.7倍。特别是2002年所得税收入的分享改革,建立了一般性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2005年全部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资金中中西部地区约占88%。中部地区的全部财政开支中,中央转移支付是占了46%,西部占了50%。
成绩二:财政支出功能更合理,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一般性的竞争领域的投资不断减少。
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向农村、农民倾斜,向薄弱环节、弱势群体和基层倾斜。建立社会保障的体系,增加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试点,提出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在保证教育支出时,国家财政有一个法定增长的要求,在保证法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
支持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助体系,疾病的信息网络,卫生执法的监督体系。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治,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等。加大支农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成绩三: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主要是围绕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主线进行大量的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建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管理办法。
在支出的监督环节,稳步推行绩效考评的试点。建立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对腐败进行惩治和预防的体系,今年正在推行的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就是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得我们的预算今后更为透明。
楼继伟强调,目前我国达到社会和谐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速的增长与就业不足并存,几乎成了中国经济的特有现象。二是收入分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城乡差距近十几年明显拉大,全社会收入分配拉开的幅度和速度过快,影响社会的稳定。三是地区差距仍旧较大,我们只能最终弥补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而市场造成的社会发展差距,我们不能够都通过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四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经济成果与资源投入不相称,环境资源问题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增长的质量。五是行政体制改革较为紧迫,从总体上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明朗化,要求行政管理的合理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公开性必须进一步提高。但显然后者提高的进度仍是一个制约的因素,特别是一致性和有效性。
楼继伟最后指出,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公共财政体制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在相关领域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各种生产要素正常流动通道,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在财税领域,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改善税制结构,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更为有效地补充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提高行政效率。
在财政相关领域,择其要点:一是改革税费体制,理顺资源价格,舒缓资源约束,改善因不合理占用和使用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土地、水及水面、矿产资源等自然生产要素,中国人均占有量低,但浪费严重,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生产要素价格远低于可持续利用成本。在这一领域理顺价格关系,需要科学评估自然要素价值,并将其量化到税费体系中。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和素质提高。这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并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在这些方面,国家财政发挥重要作用,但也不是万能的,要推进建立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三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执政的合理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公开性。需要按照适宜性、受益范围等原则对政府间职能划分做出明确界定,并对中央地方人员机构进行必要调整,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和保障机制都要调整和完善。
在财税自身领域,择其要点:一是完善税制结构,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创新能力,保护自然环境,并从总体上改善收入分配。在近期,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和增值税转型会有所加快。二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大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均衡的力度,探索更有效的转移支付方式。三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逐步实现政府资源统筹管理,延伸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增强支出决策的透明度与公开性,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建立健全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要求的法律体系。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