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西全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649万人,创造了300多亿元的纯收入。本文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江西省农村劳务经济的状况作一分析,并就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一、江西省农村外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农村外出劳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
    1、农村外出劳务经济规模增大,收入增长较快。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 2002-2005年,全省新增加在乡以外从事劳务活动的农民(以下称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民工)184.58万人,年均增加61.53万人;全省人均外出务工纯收入增加326.27元,年均增加78.76元,年均增长7.11%,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为649.62万人,比2004年增加44.3万人,增长7.32%;占全省乡村从业人员的35.59%,提高了2个百分点;年劳务总纯收入300亿元,增长9.25%;农民人均外出劳务纯收入为894.28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27.39%来自外出劳务收入。
    2、农民外出务工地域多元化,市场开拓更广。近年来,江西省经济深入对接长珠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不少国外、省外知名企业入驻江西。全省工业企业迅猛发展,用工需求激增,吸纳了大批农民就业。2005年农民在省内乡外务工人员为108.3万人,比2004年增长8.2%,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6.7%。
    江西省农民在省外务工,遍及全国各地,远达海外,参与各地经济建设。2005年,全省农民在省外务工人员达541.32万人,其中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占84.11%,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占15.37%,在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务工的占0.5%。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务工的占78.08%。这三省经济较发达,又是邻省,成为江西省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地。但与2004年比,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人员比重有所提高。
    3、务工长期性有所增强,品牌劳务增多。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外出时间超过半年的人员比2004年增长5.01%,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92.42%,所占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人员比2004年减少64.13%,所占比重下降4.3个百分点;外出务工返回人员比2004年下降40.21%。调查反映,所有返回人员都能够找到工作,主要是他们回家结婚生育、或因家中缺少劳动力而返回,属正常返回。以上说明,目前江西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长期性和稳定性都有所增强。按行业分布来看,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制造业是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从业最多且增长最快的行业。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制造业的比2004年增长13%,占56.53%,所占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按务工从属企业类型看,务工人员由过去集中在小企业,向到大企业、知名企业务工转变。由于小企业用工制度不够规范,存在着一些随意延长劳动时间、随意克扣工资,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等问题。尽管各地劳动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仍有发生。而大企业、知名企业的工资、待遇、人身安全保障条件较好。许多民工随着自己技术、经验积累的增加,不断转向大型企业就业,务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强;从品牌劳务发展看,目前江西省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品牌劳务。如"吉水保安"、"新余金牌保姆"、 "新建厨师"、"宜春建筑工"、"资溪面包",一批"缝纫之乡"、"电焊之乡"、"车工之乡"等正在崛起,品牌劳务正引领着江西省农民务工从临时性、兼业性向长期性、专职性方向发展。
    4、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整体技能有所提高,择业能力增强。2005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比2004年提高0.2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14.69%,占22.94%,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为43.55% 。农民文化和技能水平整体上不断提高,择业机会更多。2005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发生行业转移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了18.49%,发生跨地区转移的人数增长 5.01%,其中跨省转移的增长5.79%。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意愿,主动地选择更好的行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
    5、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成效进一步显现。江西省是全国农村劳务输出重要地之一,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支持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机制,主要包括 "一大工程、两大体系"。"一大工程"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一批有实力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先后挂牌运作,提高了农民工的专业培训率和从业率,推动了农民外出务工向组织化发展。"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形成了支持农民工培训的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两大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和跨省劳务合作体系。在省内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劳动力市场及就业服务站,并逐步向一些乡(镇)延伸,形成了四级站的网络体系。一些县区与上海、浙江等地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协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向外输送劳务人员,建成了农村劳务输出基地。丰城市2004年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劳动力市场,现有5个街道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26个乡(镇)建立了劳动就业工作站,80%的村委会配备了劳动就业信息员,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农村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二、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西省农民外出务工,从事劳务经济活动仍然面临诸多掣肘因素,主要是:
    1、务工就业难度增大。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计,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总量达1400万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导致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层面向下推移,挤压农民务工空间。根据对民工就业市场分析,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近两年来,这些地区甚至包括江西省一些工业园区相继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但这种"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反映的是优质劳动力、技术民工相对紧缺的市场供求关系。在 "技工荒"存在的同时,一些农民因缺少必要的技能而不能实现转移。根据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潜在转移形势分析,目前全省在乡务农的劳动力有900多万人,在保证完成现有的农业生产情况下,初略匡算这些劳动力中至少有100万人可以向其他行业转移或外出务工。今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仍然会增加不少新的潜在转移劳动力。
    2、农民技能培训普及难。随着国民经济各产业技术构成的普遍提高,对务工农民的必要技能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民务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政府培训农民技能的任务越来越重。据调查,2005年江西省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乡村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按原因分析:自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占24.85%,本地没开展培训的占28.13%,内容不适合的占4.88%,交不起培训费的占2.23%,没时间参加培训的占4.3%,其他原因的占35.61%;受过专业培训的乡村从业人员中,由政府组织的15.02%,企业组织的占24.89 %,自发参加的占60.0 9 %。作为政府行为的"阳光工程",在培训农民技能方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还存在农民对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管理与服务环节比较松散,培训与输出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不足、规模不大等问题,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
    3、改善务工环境的政策落实难。当前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改善民工务工环境,保障民工合法权益,从中央到地方,从输出地到输入地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当前民工在工作、生活中,仍存在不少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面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没有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如:子女上学免交赞助费、借读费问题;工作时间超长问题;工资遭到克扣与拖欠问题;工伤事故赔偿损失不到位问题,等等。
    面对日益增多的民工,政府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创造更好的务工环境,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如果务工环境不能得到更好地改善,将损害农民务工利益,影响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三、对促进农民外出务工的思考与建议
    (一)搞活劳务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江西省农民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扭转了1997-2003年增速下降的趋势。这个成绩的取得,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因素:一是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直接补贴、减免农业税、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等手段,从宏观上对国民收入再分配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农民获得了减负增收的实惠;二是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市场供求关系调整基本到位,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形成;三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全省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增长,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农民通过劳务输出手段直接参与工业化,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
    当前,这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由于农产品价格从高位回落后趋于稳定,增收效应减弱,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挤压农业利润。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减负增收的政策力度,但政策性增收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只能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引导性因素。总的形势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如何实现农民更快的增收?一方面,我们要稳固农业增收,加大政策性增收;另一方面,搞活农村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外出务工。从2005年农民增收情况来看,江西省农民收入主体开始向非农化转变,非农收入占整个收入的53.62%,这其中又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占非农收入的一半以上。"十五"时期,江西省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增加300 多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了30.65%。在不同农户增收中,农业户纯收入增长4%,农业兼业户纯收入增长16.8%,非农业户纯收入增长31.15%,非农业户增收速度明显快于纯农业户。在乡村从业人员收入中,外出务工人员是乡内从事农业的近两倍。这些数据说明,农民通过劳务经济活动,跳出了农业圈子,走进开放性更强的非农经济产业领域,获得了增收实惠,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看,重视农民外出务工,搞活劳务经济是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江西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正在增强。当前,更需要把好的形势发展好,要像抓农村产业经济一样、像抓招商引资一样,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农民外出务工作为一项产业经济活动来抓好。
    (二)创新制度、机制,解决制约农民外出务工的根本问题
    从长远来看,促进农民外出务工,要解决农民"能找到一份增加收入的工作"、"有一个稳定发展的机会"、"最终成为城镇公民"的三个根本问题。这三个依次而深入的问题,应该通过创新制度、机制来逐步解决。 主要是:
    1、创新培训机制。农民通过培训提高技能是实现"找到一份增加收入工作"的基本条件。政府、企业、其它社会各类培训组织、学校,都是构成农民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组织。政府培训有着政策性强、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势,是一种行政行为的培训长效机制,重点是开展贫困农民的免费培训,及公益性、援助性的培训,使不能通过其它组织培训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解决贫困农民培训难的问题。企业培训针对性强,对员工培训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是一种企业行为的培训长效机制,主要担负起对自身员工技能提高的培训;其它社会组织数量众多,培训资源丰富,力量强大,农民选择性强,是一种市场行为的社会培训长效机制,承担着公共性的培训。当前,江西省对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艰巨,要通过合理定位、明确利益,分别运用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企业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培训组织的积极性和优势,增强对农民培训能力,使农民能够多渠道选择接受培训的方式,提高技能。
    2、改革制度安排。务工地对民工"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问题制约了民工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二个层面配套的制度性安排,一是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为农民务工提供公共产品的支持政策;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之上的城乡就业、医疗等待遇差距,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供平等的身份环境。制度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实现社会对民工的接纳,使民工最终能成为工作地的居民、产业工人、社会平等的公民。
    3、强化政策落实。改善农民务工环境,清除农民外出务工的诸多障碍,关键是要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把改善民工务工环境的各项政策落实好。务工环境的问题,从管理制度来看,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虚位。目前各地对农民劳务管理是由劳动就业部门代管。据反映,劳动管理部门对民工管理的执法职责与权限方面存在着许多不明确性,机能不健全,大多数地方的劳动管理部门是似管非管。因为企业劳动用工是市场化行为,民工就业基本上是由企业自主安排招工,劳动管理部门认为不好管。一些外商、外资的企业,属当地政府重点保护对象,对其管理牵涉到多方面因素,想管但难管;对本地从业的民工可以进行管理,但跨县、跨省的民工管理难。这些问题反映了对农民务工的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虚位。强化政策落实机能就是要强化劳动管理部门的管理、服务、执法机能,通过法律或政策的形式,明确职能、权力范围,从根本上走上依法对民工服务管理的轨道。
    (三)抓实各项工作,促进农民外出务工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实际问题涉及面广、复杂多样,要通过各项工作,全面改善务工环境,提高服务管理质量,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1、积极拓宽农民务工市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要有"大市场、大发展"的意识,既要积极拓展省外劳务市场,又要大力发展省内劳务市场。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大开放主战略,面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面拓展农村劳务输出市场,着手建立和实施"国际劳务市场开拓"工程,及时把江西省农村劳务输出由东部沿海地区推向世界各地,使江西省既是东部沿海地区优质劳动力输出基地,也为国际劳务活动参与大省。立足本省的劳务经济是推进江西省农村工业化的题中之义,农民在省内务工与全省工业化及农村经济"出路在工"的发展战略有着相互推动的密切关系,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劳务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劳务经济与工业化并进。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增强农村企业发展的功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经济实力;加速农村小城镇、中心镇建设,聚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流,使之成为产业聚集的中心,劳务经济区域中心。
    2、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充分发挥"阳光工程"的作用,以"阳光工程"为龙头,发展"校校联盟"、"订单培训"、"校企联办"模式,形成农民+工程+企业,从培训到就业、管理、服务的一条龙式劳务输出链。积极发展"阳光工程"与工业园区的合作组织,推动企业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加快全省农民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和竞争力。要在全省农村增设"阳光工程"培训点,扩大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科学制定农民培训工作的总体规划;发动乡镇政府参与动员农民参训,帮助培训组织与村建立紧密的联系;建立和完善"阳光工程"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项目监管机制,确保投入稳定增长和培训质量。
    3、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把劳务输出服务网点进一步延伸到更多的乡镇,要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市场信息,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全省每个乡镇。鼓励发展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现阶段,政府部门组织、中介机构和亲朋好友介绍都是有效的组织形式,按照"强化政府组织形式、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倡导亲朋好友组织形式"的要求,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优选参加任何一种组织形式的劳务输出,降低务工搜寻成本。
    4、推进品牌劳务建设。劳务品牌效应如同产品品牌一样,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输出"品牌"尤为重要。要在全省各地实施劳务"一乡一品"工程建设,优选一批省级、市级品牌劳务,由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做强做大;选备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劳务,通过组织、引导、扶持,培育成品牌劳务。大力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江西省品牌劳务,取信于劳务市场,提高知名度。
    5、改善省内务工环境。加强农民务工环境整治和检查专项工作,定期进行整治和检查。重点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规范企业招用工行为;在农民工集中地、工业园区,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程度比较高的建筑、矿山等行业实行强制劳动保护工伤保险;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来保障用工单位按时支付民工工资。
    6、切实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就地入学"的政策,在江西省市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设立校内班,调动公办、民办资源,推动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以切实解决。
    7、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在乡原有权益。各地政府要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保障外出务工农民依法享有参加本乡合作医疗,集体经济分配权,民主选举权等。
    8、切实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工作。要做到免费依法提供外出务工农民需要的有关证件。在本乡人员外出务工集中地,由乡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沟通联系,开设务工人员各类服务站点,协调办理诸如计划生育流动管理等关系,切实为务工农民提供方便。
    9、建立民工"民声绿色通道"。在工业园区和市级城市,建立劳动维权保障组织和机制,及时处理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呼吁社会监督用工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工会法》。
    10、加强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宣传,让全省农民知晓政府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各项鼓励、支持政策,知晓当地出台的各项措施,增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