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家中脚踩或手摇的缝纫机,总能在母亲勤劳的手中,缝制出合身美观的衣服,穿在身上,让我在儿时又多了一分向伙伴炫耀的资本。如今,母亲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辛苦,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的缝纫机,将以前的几十道工序"一气呵成"。 所有的图案都输入缝纫机的"大脑",摁一下按钮,机器就能自动绣出选中的图案。
    如今的这一切,都是缝纫机行业在"十五"期间飞速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体现。缝制机械行业在"十五"期间,年产值由初期的10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年生产量从850万台增长到1600多万台,常用产品品种数由600多种增长到1300多种,机电一体化品种覆盖面达75%。
    品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机电一体化产品比重明显加大。很多机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部分机种的质量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此之前,机电一体化缝纫机由于技术含量高,控制系统复杂,因此研制开发投入较大,相对价格较高,成批生产还有赖于社会电子工业的配合或提供合适的元器件。此外,行业中从事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人才缺乏,既熟悉缝纫机技术又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些都为发展机电一体化缝纫机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我国缝纫机企业不畏困难,自主创新,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吸引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以飞跃、标准等为代表的缝纫机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机电一体化、系列化程度也显著提高。
    飞跃推出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国内外经销商和同行中引起轰动效应。以前"飞跃"总是被国外知名品牌企业瞧不起。而现在,欧美日等老牌企业纷纷主动上门,他们对飞跃注重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做法大加赞赏。飞跃的缝纫机中,最新开发的自动裤耳机卖价高达100多万元,相当于一辆宝马轿车的价钱。
    在自主创新、机电一体化方面取得进步的同时,产品数量、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十五"期间,我国累计生产各类缝制机械7160万台,其中家用缝纫机4518万台,工业用缝纫机2642万台。全行业累计完成产值1260亿元,累计出口5418万台,其中家用缝纫机4318万台,工业缝纫机1100万台,累计出口创汇34亿美元,出口国家达到150多个。
    同时,我国缝制机械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我国生产总量约占世界产量的70%,已经成为世界缝制机械主要生产国;世界知名的缝制机械生产企业都在中国境内建立合资、独资工厂,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为了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五"期间。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共主办五届国际性的大型展览会(CISMA),展位面积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8万多平方米。CISMA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世界性展览会。"十五"期间,由协会组团分别参加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国际性的展览活动共7次,扩大了中国缝制机械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拓展了企业国际交往和贸易。
    "十五"期间,我国还组建成立了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商贸委员会,在经销领域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伴随全球缝纫设备产业向我国的加速转移及国内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我国的缝纫设备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球缝制设备产业加快转移,为国内产业升级和扩大出口带来机遇。全球缝制设备产业经过几轮调整和产业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缝纫机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70%左右。目前,随着高档缝纫机和特种机的转移,国内缝制设备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缝纫机向高档次、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具备"高精、柔性、智能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比重加大。
    尽管我国缝纫机出口已占世界贸易量的40%,但交易额仅占世界(60亿-70亿美元)的5%,因此,产业升级有助于拓宽我国缝制设备的出口增长空间。根据轻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缝制设备出口将占国际贸易量的70%,占国际贸易额的50%,真正成为世界缝制设备生产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