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直销
文/黄永建
2005年9月2日,当《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以后,笔者没有见到想象之中的行业欢腾,除了各大企业敷衍式的几句表白之外,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怨天骂地,以及众多所谓行业“专家”随风转舵式的悲切呼吁。 大家把矛头一致对准政府决策者的直销智商,更有甚者还揣摩出相关部门的“虎狼”用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中国直销不是开放了,而是被全面禁止了。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正式的直销条例比原来几个草案都要宽松得多的情况下。想想也能够理解,直销既然已经开放了,直销开放既然已经是我们的了,那么我们确实不必在为此沾沾自喜,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苛求。可见,直销是一个相当现实的团体,现实到没有想到分享快乐和消化激情。
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这样乌烟瘴气的闹腾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养成了不信任可能损害我们即得利益主体的习惯,拒绝去理解又明知反抗无效,那么我们难道每个人都想作一个现代的唐吉诃德?
政府三番五次地延迟直销法规的出台,说明这是一个谨慎而敏感的抉择,永远不要怀疑别人的智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怀着善意去揣度它的真正意思?
实际上,只要我们沉下心来想,一句“逐步开放”就可以解开心中所有的谜团。
为什么政府要选择“逐步开放”,因为如果一下子全面开放的话,那1998年前的传销时代就是中国直销未来的榜样;因为如果一直都只开放特定的几个企业的话,这些实力企业大多是外资,不符合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惟一的选择就是逐步开放,而它的具体实现手段就是高门槛、严管理的《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这是不是突然就变得很好理解?
现在最重要的是这种逐步开放的直销市场格局通过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我想大概是以下这个思路。
首先要明确中国直销一直风雨不断的原因。实际上,中国直销业面临的很多基础问题几乎每个国家都存在,但是别人为什么没有我们这么乱。我想这个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直销从来没有规范过,他在原始的市场调解过程中加入了太多人为因素,是市场杠杆出现了偏差,中国直销走上了一个偏差了的平衡。这个偏差就是:一般情况下都是大企业和主流思想掌握平衡的砝码,而在中国却变成了小企业和传销意识掌握了平衡。
中国直销业成长初期就没能建立具体的规范,随着大量小企业和非法传销企业的进入,他们一没产品、二没信誉、三没实力,你说他们靠什么跟大企业竞争?于是他们只有靠离谱的制度和非法的操作来迅速吸引人气,当他们对直销人的吸引已经严重影响了实力直销企业的发展时,这些企业没有其他有效办法与之抗衡。惟一的办法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经销商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最终,大小企业走上了一条同流合污的非主流直销通道。
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直销本身没有错,但这时它为很多人提供了犯错的机会,这也是一种过失。这种过失本来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来避免的,比如说直销公司就有绝对的控制权利。但是在营业额的驱动下,很多企业高层选择了沉默。以至于反对直销的人抓住这点不放,认为直销业是天生带着原罪出生的。这个论断让人无比叹息,却又无话可说。
经销商的短见决定了不可能主动自律,直销企业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于是这个难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上交了政府。政府现在以法定的高门槛来规范这个行业,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在这个条件下的企业都是有背景、有实力、有长远发展计划和良好信誉保证的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不多,都身负重任,他们更可能在一起达成一些理解和共识,更容易在一起商讨行业的进入规则。
在一个既定的行业规则确定后,大家再在这个框架下通过产品、理念和服务的竞争来争取企业的发展空间。在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再逐步开放多层次直销,或者开放其他中小企业。这时候逐步进来的中小企业是势单力薄的,他们惟一的生存空间就是要遵守前面的既定游戏规则,不然就只有被行业所淘汰。
这样,才是中国直销业真正的发展之道,也就是中国直销法规高门槛的真正意义。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