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进出口结构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鼓励、限制部分产品的进出口,使进出口结构更加符合本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间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那个国家的进出口结构符合国际市场导向,那个国家就能领先经济发展潮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出口产品大多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因此,优化进出口结构对提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是欠发达省区,尽管2005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万亿元,排在全国第5位,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人均GDP、工业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竞争力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进出口、利用外资等经济外向型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河南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地区贫穷落后面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重大;河南工业规模庞大,但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现象十分普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进出口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对于加速河南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谐社会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进出口结构的紧迫性
    2000年以来,河南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很快,2005年进出口商品总额已达到77.36亿美元,2006年可能达到100亿美元。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优化进出口结构更加迫切。
    1、优化进出口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稳定增长的要求
    2002年以来,河南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GDP连续3年保持2位数增长速度,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健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三年来,经济的较快增长,投资的贡献率在55%以上,而国内消费相对较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这样一种增长方式难以长久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在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下,投资的高速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国内消费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很大改善,因此,外需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河南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只有5.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对外贸易潜力很大。然而,河南的出口商品中大部分属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差,目前的结构状况很难支撑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必须进行结构调整。
    2、优化进出口结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河南省"十一五"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从对外贸易中获取了不少利益,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从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国内生产急需的能源、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才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才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河南是人口大省,扩大城镇职工就业、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是劳动密集性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对增长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优化进出口结构是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
    实现工业化是中原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河南的基本国情来看,经济二元结构和人均资源禀赋的制约,决定了河南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无法回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过快增长,信息和导向很重要。进出口商品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通过出口将国内产业结构信息反映到国际市场上,检验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同时,也将国际市场信息传导给国内产业部门,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起着信息导向作用。因此,优化进出口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信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备和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正确导向,对实现工业化意义重大。河南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实现工业化任务艰巨。前几年经济快速发展背后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国内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有关调查显示,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商品比率在70%以上,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品、家电、家居用品等消费品供过于求的比例更高。因此,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缓解国内市场供求失衡状况尤为必要。
    4、优化进出口结构是应对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摩擦的明智选择
    目前,河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省,进出口结构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面对着发达国家、发达省区的挤压,作为科技欠发达地区,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短期内河南不具备挑战的实力;二是作为经济落后大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趋同现象,在低端产品领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中西部省区的挑战,如果不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就很难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三是来自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目前,国际市场上低端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纷纷制定各自不同的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和健康标准等,实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国之一,遭受的贸易摩擦数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之首,2005年前三季度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高达89亿美元。从涉案产品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学工业产品,占涉案产品的83%。河南的出口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大,如果不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四是主要商品的进口对特定区域国家依赖程度较高,如果不进行调整,将面临很高的贸易风险和政治风险。河南进出口结构的现状
    河南是一个内陆省区,长期以来,内向型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只有2.26亿美元,占全省GDP的1.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河南的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1980-1990年,河南进出口规模翻了2番多,发展到10.0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1%。进入90年代,河南对外贸易进入了稳定增长期,进出口总额由10亿美元增长到22.7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8.5%。进入新世纪,河南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并重的经济政策,在确保国内商品市场稳健运行的同时,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变化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2001-2005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2.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27.7%;到2005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发展到77.36亿美元,其中,进口26,35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5%;出口51,0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8%。不断扩大的商品进出口规模,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2005年,全省进出口商品总额占GDP的比重达5.9%。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了河南进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
    1、一般贸易仍然是河南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但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三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1997年,河南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的86.5%,加工贸易占2.3%,其他贸易方式只有2.24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2%。到2005年,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3.57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的30.5%;三资企业已发展到2834家,投资设备进口1.51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5.7%;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7.6亿美元,出口货物1.2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65.5%。可以看出,近年年,河南对外贸易方式更加灵活,效果更为明显,但尽管如此,一般贸易仍然是河南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
    2、国有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主力,但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逐步提升
    2000年以前,河南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少,进出口规模较小,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占70%以上。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招商引资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加入到进出口贸易队伍中来,进出口主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五"期间,非国有经济进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9.9%,到2005年,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总额已达36.5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7.2%,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高17.3百分点,其中:集体企业进出口16.00亿美元,占20.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01亿美元,占19.4%。然而,尽管国有企业进出口贸易增长趋缓,在外贸市场中的份额不断萎缩,但仍然占据河南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2005年,全省国有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40.8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52.8%,其中,出口27.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53.1%。
    3、进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所占比重逐步上升。2000年,在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工业制成品占67.9%,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机器机械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录音机电视及零部件占67.9%;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32.1%,进口品种主要是植物产品、矿产品、动物毛皮等,约占60%。"十五"时期,河南经济发展很快,对原材料类生产资料需求大幅度增加,刺激了初级产品的进口,初级产品进口由2001年的10.71亿美元发展到2005年的26.35亿美元,所占比重由40.6%上升到58.1%,出现快速增长态势。进口的主要商品除生皮及生皮毛、油籽及含油果实、生橡胶、纸浆及废纸、纺织纤维等传统产品外,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大幅增加,2005年进口的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达9.53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36.2%,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河南资源短缺的局面。在初级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由2000年的67.9%下降到2005年的41.9%。
    (2)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十五"期间,河南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增长率达28.6%,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85.3%上升到87.8%。2005年,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高达44.76亿美元,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化学品、橡胶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陆路车辆和和服装及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出口6.25亿美元,占12.2%,所占比重比2000年下降2.5个百分点,出口的初级产品主要是肉及肉制品、蔬菜及水果、金属矿砂和金属废料等。
    4、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降低
    2000年以前,香港、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是河南主要进口货源地,1995年从这10个国家进口的商品达6.83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商品的85.6%。随着石油、铁矿砂等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贸易封锁和价格垄断行为时有发生,为避免受制于人,河南积极开拓新的进口货源市场,到2005年,河南进口货源地已发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地。2005年,河南从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商品占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已下降到60.4%。同时,从印度、泰国、南非、莫桑比克、阿根廷、巴西、智利等亚非拉国家的进口大量增加,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进口风险。
    在出口市场上,河南同样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改革开放以前,出口额中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到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市场。1995年,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9个国家中,除香港外,西方发达国家占5个。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国际间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不断增多,为了化解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风险,河南积极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拓展贸易空间。"十五"时期,河南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遍地开花,其中,对拉丁美洲出口年均增长30.9%,对大洋洲出口年均增长27.0%,对非洲出口年均增长48.0%。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5年间,对泰国,尼日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秘鲁、智利、巴西等国的出口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
    5、全省各地竞相发展,但发展不平衡
    对外贸易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的规模与结构就不同,河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各不相同,造成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出口为例,"十五"时期,全省出口年平均增长27.8%,其中:焦作、济源年均增幅超过50%,而周口市年均只增长19.1%,商丘市只增长21.3%。2005年,郑州、洛阳、焦作、许昌、新乡、安阳、济源等7市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7.8%,剩余12个市只占22.2%,其中,开封市出口额只有郑州市的4.9%,洛阳市的9.4%,焦作市的11.8%,各市对外贸易差距明显。河南进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从进出口结构的演化进程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河南通过积极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长,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变了以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初步形成了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主、方式灵活、市场多元的对外贸易格局。然而,也可以发现,进出口贸易中仍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潜在影响着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2005年,河南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品占16.2%,有色金属占23.7%。
    ――2005年,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16位,比重排第22位。中部六省区中,规模超过河南的有安徽和湖北,比重超过河南的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2005年,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到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占全国的万分之四,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1个百分点。出口规模排全国第20位,比重排第28位。出口规模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比重在中部六省区中排倒数第1位。
    ――从2005年出口商品中可以看到,排在前10位的大宗出口商品依次为:未锻压的合金铝、人发制品、未锻压的精炼铅、充气橡胶轮胎、显像管用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已焙烧的钼矿砂及其精矿、精炼铜管、其他毛皮制品、人造刚玉和高纯度未锻造银等,10类商品合计18.1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5.5%。可以看出,这10类商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甚至有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
    进出口商品的初级化,使出口换汇成本上升,贸易利益减少。出口换汇成本是衡量外贸企业进出口盈亏的重要指标,与外汇牌价相比能直接反映出口商品是否盈利,换汇成本如高于银行外汇牌价,说明出口为亏损,反之,如低于银行外汇牌价,则说明出口盈利。2005年,河南出口一美元的换汇成本为8.17元人民币,按2005年平均外汇牌价计算,基本上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如果再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则成本更高。以服装出口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服装贸易的利润率为11-15%,我国为7-8%,河南只有4-5%。
    2、出口方式单一,出口商品结构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河南优势,从而对河南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高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解决农村"买粮难",提高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只有4.0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0%,其中: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几乎是一片空白。河南是一个工业大省,但不是工业强省,原因就在于河南工业缺少科技优势,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差,因此,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时机,发挥河南工业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当为优选之策,但河南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2005年,河南一般贸易方式出口34.9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商品的6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2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8个百分点,在江苏、福建、辽宁、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高达45-75%。纺织、食品等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但出口规模也不大。因此发挥河南优势,应当成为今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方向所在。
    3、外贸体制改革滞后,刺激出口的政策措施不到位,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不宽松,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2005年各省区出口数据中发现,中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区,其国有企业出口在整个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比较高,东南部沿海发达省区比重一般都较低。2005年,河南国有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5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但出口增速不快,近几年一直低于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外商投资企业规模小,出口所占比重低,2005年只有8.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8个百分点。在外贸企业中,规模小、实力弱是根本问题,2004年全国针织出口百强企业中,河南没有一家;丝绸出口百强企业中,河南只有两家。由于企业缺乏实力,经营散、乱、差,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长期以来,在出口业务中,印牌贴牌经营成为普遍现象。
    4、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存在着较高的市场风险
    美国、韩国、欧盟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贸易伙伴,2005年,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2.3%;进口比重最大的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2005年进口额占总进口的41.1%。主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部分来自于澳大利亚和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人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依赖程度也很高,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
    5、进口规模偏小,不利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资源来弥补河南发展的不足,影响河南产业结构的提升
    2005年,河南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是1:1.9,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1:1.5。在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只有1.2亿美元,占4.6%。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优化进出口结构有很多有利因素: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世界经济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资本、产业、技术在国际间转移速度加快;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等都为进出口结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只要抓住机遇,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够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推动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1、扬长避短,培育河南自己的优势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各国应该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不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取得贸易利益的最大化。河南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庞大,轻工业基础较好等具有其他省区没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河南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集中力量在以下几个区域实现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加强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口潜力大;芝麻、花生的出口价格相当于国际市场的60-70%,竞争优势明显;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河南又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禽蛋、蜂蜜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等等。因此,今后河南应将发展特色创汇农业放在突出位置,实行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优势产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转变传统观念,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立足国际市场,进行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国际市场定位,下决心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和技术,在此基础上,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广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新技术,大力扶持节能、环保、高效、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化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纺织、铝精加工、石油和煤炭深加工、医药、新材料等河南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围绕优势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在生产力布局上,鼓励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确立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三是加强国企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壮大县域经济,调动各方力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2、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河南省情的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河南的高新技术产品比较少,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生物农业等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在许多世界先进科技领域甚至是一片空白。这种科技状况决定了河南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河南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判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这种状况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今后河南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充分利用河南的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发展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一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成熟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外引内联,实现优势互补;二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动外资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倾斜;三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实现科研与企业联姻,将科研项目、科技人才引入生产领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四要在加工贸易上有保有压,鼓励在加工贸易中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采用地产材料和中间品,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的加工生产,使加工贸易更加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3、创新体制,建设自己的出口品牌
    有数据显示,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1%左右,"印牌""贴牌"现象十分普遍,其中,在纺织品出口中自主产品只占出口额的10%左右,这种情况在河南的出口贸易中同样普遍存在。国有企业是河南对外贸易的主力,"贴牌"经营的普遍存在,既与国有生产企业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小、综合实力弱相关,也与外贸出口企业散乱小,国际影响力低,对国内产品宣传不到位有关,更与长期以来出口市场秩序混乱,国内企业相互搏杀,低价竞销有关,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观念过时,认识不到位。这种现象不利于河南的经济发展,不符合河南的贸易利益,这种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转变这种观念,由创汇型贸易向效益型贸易转变;积极推动外贸生产企业、出口企业围绕企业优势产品进行战略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大力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法规,部门联动,严格执法,为外贸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4、双管齐下,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目前,河南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韩国、香港、东盟、日本、台湾、俄罗斯、印度、智利等国,其中:尤以美国、欧盟比重最大。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台湾问题以及石油、铁矿砂等国际能源、原材料供求紧张问题的加剧,对外贸易的政治风险日益加大,因此,市场多元化是形势所迫。今后,在继续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应大力开拓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为重点、周边国家为支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市场结构,以降低对某些区域、某种类型、某些联盟国家的市场依存程度。在出口市场选择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相适应的政策和策略,对进出口市场实行层级管理,优先巩固核心层,建设好对外贸易的可靠后方,大力发展潜力层,培育对外贸易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可能出现的贸易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