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就毁誉参半的江苏宿迁市医改终于走出了低谷。至今,135所医疗机构134所完成产权置换,加上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等配套改革,初步实现了政府集中财力投入卫生公共事业、公益与营利医院在竞争中相长、患者得到实惠,农村医疗统筹覆盖全部农村人口90%以上的多赢结局。 尽管前往参观见学者众多,“宿迁模式”至今却没有一个被完全复制的典型例证。
在全国医改进入产前阵痛期之际,认真解剖这只麻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宿迁医改“模式”之所以制复难,目前存在着四大困境。
一是缺乏敢冒敢闯,勇于担当的地方政府组织,尤其是缺乏具有创新魄力和人格魅力的改革领头羊。宿迁医改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一批改革的先锋和闯将。他们面对的,不仅有在舆论的不解,更多的还有来自于“上边”的质疑———来调研的一位上级领导听说医院全卖光了,禁不住质问“那你还是不是卫生局长?”这样的压力,没有超人的胆识和对群众疾苦的切实体验,是很难做到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
二是主导改革的政府官员缺乏大视野、大气度。一些地方的主政官员,不仅缺乏担当风险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还未能把医疗卫生的改革和发展,纳入到整个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框架内去思考,去筹谋,去设计,去操作,去落实。从理论到实践,国际上公认,在健康的生产中,医疗保健、生活方式、环境、遗传因素是主要决定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占60%,环境占15%,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只占10%。“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而大力进行健康教育,推行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才是最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宿迁医改的可贵之处即在“四分”的配套改革中,政府作为主导,由“办医疗”变为“管医疗”,当裁判、教练和导演;政府全额出资办公共卫生,把医疗服务及基础性建设交由市场。
三是缺乏自觉削权、自我改革的医疗卫生行政领导机构。现行的医疗行政机构与医疗服务形同父子,具有息息相关的利益关系。宿迁医改模式就是从改革医疗行政机构开始,做到自我削权,从既得利益团体中破茧而出。市卫生局没有了对几百个处级、科级干部的推荐权、任免权,局长也不再是管理医院人、财、物的“总院长”,权力被架空了,却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监督、检查、审批成了卫生行政的主要职能。这种几乎等于挖骨疗伤的做法需要巨大的勇气与责任感。
四是中国医改究竟向何处去目前还缺乏深思熟虑,不仅医改的目标、思路尚未理清,甚至与医改相关的七八个部委都未能达成共识,让主导医改的国家卫生部左顾右盼,迟迟定不下决心。医疗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好,还是由市场主导好,目前仍然悬而未决。显然,要求政府包打天下的舆论占着上风。因此,如何像宿迁那样把握好政府主导与适度的市场竞争,依然需要摸索前行,不可能一步到步。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