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既要依赖代工收入来支持自己的转型,又要防范转型的风险
□记者 冯禹丁
3月1日,华硕宣布正式“激活”筹划近半年的组织结构调整,将原五大事业部重新分割为三线结构:上游以产业划分构成研发、业务、制造和资材四大总部;中游是笔记本、无线网络、开放平台三个业务集团;下游是根据产品线划分为主板、笔记本电脑等15个事业部,15个事业部将拥有各自的研发、业务及营销等团队,相当于15个独立公司。 今后,华硕的自主品牌笔记本业务将是独立于代工笔记本业务的生产部门。
这项代号“再造华硕”的重组计划,是华硕成立16年来最大一次组织结构调整,也表明华硕将其代工制造业务与自有品牌“分家”的决心。这家台湾电脑业巨头表示,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在2007年实现“品牌和代工分家”和“营收与获利较2005年倍增”的战略规划。
以代工主板起家并在主板产业确立不可动摇的领跑者地位之后,华硕以主板业务为基础、3C为主线进行扩张,进入包括笔记本电脑、通讯、数码、游戏机等行业。目前,笔记本电脑是华硕营业规模最大的业务,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经营自有品牌、代工和渠道的笔记本电脑厂商。2004年,华硕跃居全球第十大自有品牌笔记本电脑制造商,2005年,其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中,代工占250万台,自有品牌占150万台。
水木清华咨询公司研究总监周彦武指出,此次华硕的组织结构调整,是在效仿早年的宏之路。宏集团当年也曾兼营PC代工和自有品牌业务,2000年,宏进行“二造”变革,将电脑的设计与销售、外包生产和消费电子业务彻底分立为宏、纬创、明基3家独立的公司,目前看,做自有品牌的宏与做代工的纬创都取得了成功。而华硕的创办人童子贤、施崇棠,早年都曾是宏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施崇棠还一度被定为宏总裁施振荣的接班人。
对华硕来说,早期做主板时主要是B2B业务,品牌并不重要,但当它进军终端消费电子领域时,品牌自然成为头等大事。而在品牌经营上,华硕受到来自宏和明基的挤压。“宏已经走出亚洲、走向全球了,而华硕感觉自己的品牌老是冲不出去,它要走向全球,就必须把自有品牌分开。”周彦武说。
从代工起家,逐渐向兼营自有品牌过渡,待时机成熟或内部协调成本太高后,将两种业务独立组成单独的公司,是很多台湾电子制造企业的发展道路。但转型之路像走钢丝一样绝非易事,从过去经验看,失败案例要远多于成功。兼营两种业务的挑战之一来自于品牌冲突导致的客户流失,周彦武表示,在华硕做自有品牌笔记本之后,其代工量逐年下滑。转型的另一个冲突即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对企业来说,做自有品牌的复杂度远远高于代工,管理成本是代工的10倍。
但华硕显然相信自己能够像宏一样获得成功。华硕的计划是,未来它将全权主导自有品牌笔记本电脑业务,笔记本代工业务则由其全资持股的威硕负责,威硕将包揽制造与发货等后端任务。但短期内华硕处境微妙,一方面要依赖于代工业务的收入来支持自己的转型,另一方面又要防范转型的风险。
2005年2月,曾有报道称华硕内部正将代工和自有品牌分家,但华硕方面随即予以否认。周彦武认为,按照华硕和施崇棠一贯的谨慎风格,华硕内部肯定已经按照此次宣布的组织架构运作大半年时间了,此次只是确定下来,也让自己的代工客户消除顾忌。周彦武认为:“华硕之前担心分家的消息会对自己的营收带来影响,这次公开宣布重组,说明华硕自己感觉按这个架构运转是有把握的。”
根据华硕宣布的消息,此次重组还是在事业部模式下进行,离代工业务和自有品牌完全独立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完全分开的话,相互之间的资金支持就不像原来那么方便。”周彦武估计,华硕走这一步仍是试探性的,“未来3年,运转的好就分,不好就不分”。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