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摩托车行业已走过了发育期、成长期和扩张期,正在发生着由摩托车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化的深刻变革。本文就这一变革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一、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变革及对摩托车产业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是我国机电产品类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行业。我国自1993年成为世界摩托车生产第一大国以来,产销量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2004年,年产量突破1700万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产值占我国GDP的1%左右;出口量超过400万辆,创汇达到14亿美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摩托车行业为适应这一市场的变化,与时俱进,发奋图强,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主要是围绕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把摩托车产业做大做强这一战略目标来展开的。其主变革表现为:
    (一)摩托车企业集中的三大板块已经形成
    经过多年整合,摩托车行业以重庆、江浙、广东三大整车生产板块为主体的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几年,以三大板块为核心的重组整合的趋势将更加凸现。以2004年列入我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为例,这些企业总计210家,这三大板块的产品各有所长、各具特点。重庆板块以低跨式车为主,多为100ml排量,产量较大;广东板块以骑式车为主;江浙板块以踏板车具优势。
    (二)摩托车企业实力划分的三个层次已经基本形成
    210家企业从实力看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约10家企业,占市场份额50%以上(2003年度,前10家企业所产摩托车占全行业摩托车总产量的57%,2004年上半年统计,前10家企业所产摩托车约占全行业摩托车总产量的70%),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意识较强,年产量均在50万辆以上;第二层次约为20家企业,占市场份额的25%左右,这部分企业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年产量在20万辆以上,其中多数企业处于上升状态;其余企业则属于第三层次,这些企业多为组装生产,规模不大,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量在5万辆以下,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在未来的竞争中属于被淘汰的对象。
    (三)国家宏观管理政策加强,技术标准不断升级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摩托车行业的监管力度,对摩托车及发动机产品全面推行了"3C"强制性认证,发布了《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摩托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文件,加快对涉及安全、环境保护等技术标准的提升等,其主要目的是:
    1.促进、引导摩托车行业提高设计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创造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加速由摩托车生产大国向摩托车生产强国的转变。
    2.使摩托车产品能够持续达到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的技术标准,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3.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摩托车生产准入制度,维护摩托车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4.积极推动摩托车产业结构重组和调整,加速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抑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5.适应依法行政、法制化管理的需要,建立一种"能进能出"的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动态的科学管理机制,迎接加入WTO后摩托车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
    这些法规、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摩托车行业内部的改革,促进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规范了摩托车产品市场,对摩托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摩托车销售市场主体发生了变化
    目前,我国禁限摩城市已达170个之多,今后可能还有上升的趋势,很多原本以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受到了很大制约。为此,大部分摩托车企业调整市场营销和开发策略,纷纷转向开拓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及时跟进并推出了多款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使用的中、小排量车型和海外市场需要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合资企业,也一改过去只生产高档车的作法,利用国内低成本生产优势及自己的品牌,来争夺国内及全球中低排量的摩托车市场份额。
    (五)企业研发理念得到提升,产品的开发策略得到调整
    摩托车企业实现了由"克隆式开发"向自主创新开发、委托国内外设计公司开发、与国内外公司联合开发的转变。企业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增强,普遍采取"多品种、小批量、新技术"的产品开发策略,摩托车行业逐渐出现了追求产品差异化,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的良好趋势。
    (六)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技术储备得以重视
    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单靠价格战是没有出路的,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为此,企业开始重视引进、培养技术人才,技术人才需求市场旺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开始从事如电喷、水冷、油冷、多气门、纳米、等离子、陶瓷缸和镁合金应用等高精尖技术的研究,技术能力的增强,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
    (七)合资企业外方加速在国内建立研发机构
    摩托车生产准入制度实施以来,国外摩托车企业非常重视国内合资企业在研发能力方面的建设。例如日本本田公司投资4000万美元,在上海建立了独资的摩托车研发中心;铃木公司与大长江集团合资在广州建立了研发机构;雅马哈公司现正在上海着手建立独资的摩托车研发中心;台湾光阳公司也加快了研发能力向祖国大陆转移的步伐。
    (八)实现以销售为主向服务为本的转变
    目前,依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再配以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已成为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建立和健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承诺服务、热线服务、巡回服务、维修服务、咨询服务等,形成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多层服务,增强了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信赖度。
    (九)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的步伐加快
    当前,国外摩托车企业与国内摩托车企业更高层面、更大规模的合资合作力度明显加大,步伐明显加快。他们将中方合作伙伴优良的配套体系,与外方的技术、品牌结合在一起,以求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另有一部分国内的企业在长时间价格战中,已耗尽了自己的能量,但又不愿主动退出摩托车行业,需要投靠大企业进行整合,实现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于是,一场围绕争夺摩托车资源配置而展开的行业整合步伐加快。例如新大洲与本田合资;大长江与铃木合资;建设集团收购南方雅马哈的中方股权,成为雅马哈在中国的独家整车合作伙伴;宗申与比亚乔、哈雷进行全面合作谈判;劲隆与台湾光阳的合作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摩托车行业新一轮资产重组的浪潮,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行业择优汰劣、由弱而强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