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凯雷投资集团(下称“凯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增长基金投资主管祖文萃与中科智担保集团董事局主席张锴雍签署入股协议,以2500万美元购入后者新股。
    祖文萃所领导的凯雷亚洲增长基金,作为目前凯雷这家全球最大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在华三支基金(凯雷亚洲增长基金、凯雷亚洲基金和凯雷亚洲房地产基金)中最“轻便”的一支,近来在中国资本市场出手频频。 投资的领域也由其传统的高科行业转向地产、金融等传统行业。
    签约仪式后,祖文萃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本土化转型
    《21世纪》:之前我看您投的项目,IT等高科技领域特别多,但去年开始,你们进入了顺驰。这似乎是个标志,凯雷不再专注高科技。现在又通过入股中科智,进入金融行业。中间的策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祖文萃:我们是有战略上的根本改变,这也是本土化的结果。原本凯雷亚洲增长基金的战略,是限制于投较早期的技术领域企业的。可是现在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去投行业的领头者,而不以行业为主,什么行业都可以看。现在的原则是以人为主,着重在于创业管理团队的选择。转变之后,我们不再有对行业的限制。
    《21世纪》:从行业自身来讲,是否因为高科技泡沫的出现,及其他高速成长行业的涌现,而最终引发你们的改变呢?
    祖文萃:一般来说,国际基金进来以后,开始时往往用国外的眼光。而在国外,一般高回报的往往是在技术领域和医药领域。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属于传统领域。但很多海外的传统领域,却是中国的新领域,例如中科智所在的金融业,美国的担保业早已经是传统的领域,在中国却的确算是新的领域。所以我觉得,本土化以后形成的战略将更加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我进入凯雷后,和团队一起商量后进行的转变。
    《21世纪》:金融行业中,除了担保,其他方面你们有没有兴趣?
    祖文萃:一般来说,我们的收购基金(凯雷亚洲基金)会更多的去观察,三支基金构成一个投资的整体,各种企业的各种阶段,只要有价值,凯雷都有相应合适的基金配合。
    《21世纪》:中科智方面提及,作为投资基金的凯雷入主后,将为中小企业提供“继续上升通道”。签约后,凯雷是否将帮助中科智筛选客户,同时凯雷也将借助中科智的网络去选择潜在入股对象?
    祖文萃:其实我们学中科智的方面或许更多。相对而言,中科智的判断将是一个更本土化的选择,而且看的东西要广得多。当然,这是可以彼此学习的。而通过中科智去选招未来的入股对象,应该说不是我们主要的目的,而是一项重要的附加值。事实上,现在的合作已经开始,在我们作尽职调查,准备投的时候,企业需要少量资金,我们就会自然的推荐中科智。当然,他们发现一些好的行业企业,作为股东,必然也将介绍给我们。
    “凯雷不是新桥”
    《21世纪》:同在金融行业,今天凯雷对中科智的入股,让我想起了数年前的新桥收购深发展。同作为私人股权基金的却没有太多银行经验的新桥,为深发展在找来海外外脑,帮助其由上而下的革新。凯雷会不会这样改造中科智以及未来将要投资的金融类企业?
    祖文萃:尽管我不清楚新桥与深发展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理念的。一个国外的人过来,不可能会懂得中国的情况。我们的投资是看中经营这个企业的团队,希望他们能够长期下来将企业做大。而不是通过带几个人过来去参与公司的管理。我们只会帮他在中国本土去吸引最好的人才。
    《21世纪》:海外的私人股权基金往往会采用杠杆收购等金融工具来完成收购。但在国内你们的几宗收购案中,似乎都是在采用全部自有资金?
    祖文萃:一般来讲,凯雷在海外的增长基金也多采用全部自有资金的收购方式。增长基金往往看重的是增长的潜力。而一旦目标对象欣然乐意将企业的控制权出售时,原有股东必然认为他的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增长了。不同的投资目标,也是增长基金与传统基金的主要差异。
    《21世纪》:在目前中国金融工具缺乏的情况下,全部自有资金注入的方式在前期的进入时似乎无需面临太大的问题,但退出怎么办?
    祖文萃:我们的做法一般是上市后脱手、分红、寻找潜在收购者。但我们在中国目前最大的制约是,内地国际性资本市场的缺失。如果内地能建立活跃的国际化、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并对债券等一系列金融工具进行完善,我们这个行业将得到最大的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