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中国慈善排行榜”将于4月中旬在京发布。在今年新增加的两个榜单———跨国公司公益捐赠排行榜和上市公司公益捐赠排行榜中,除一部分国际知名企业外,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公益捐赠比较冷漠,捐赠非常少,上市公司的表现同样逊色,有数百家上市公司去年的捐赠数额为零。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企业效益不好,没钱可捐;二是不了解相关的慈善政策,想捐又怕政府不免税;三就是有钱也压根不想捐。
不过,是不是企业为慈善捐了款,就有了社会责任,是一个好企业公民?也不一定。一些品德不佳的企业往往就利用慈善行动来掩饰自己的道德缺陷。
另外,还应看到,企业的捐赠行为与其经营行为不是完全可分的,它服从和服务于其内在理念和经营策略。
比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大方地为慈善事业捐赠,主要是避税考虑。而在中国,则主要是获取社会资源。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捐赠获得社会认可,甚至获得特许等,都可以把它转化成经济资源的机会。此种情形下,我们就要防止企业过度捐赠或用捐赠来谋取其它不当利益。
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是给慈善事业捐款越多,企业就越有社会责任,没有捐款,就没有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两者等同起来,我们应该区分几种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经济责任,有效率地提供合格产品;其次是法律责任,必须合法经营,遵纪守法;再次是道德责任,企业每一个成员有义务公平、公正地行事;最后才是慈善责任,企业通过社会公益成为良好的企业公民。
在当前大多数企业连上述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等企业须履行的基本责任都还做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恰当地强调企业要为慈善捐款,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将会使企业片面地理解社会责任,从而衍生出许多不应该有的问题。
一个企业,如果它能够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员工和股东做出更多的回报,它就是一个好的企业,就尽了企业应该尽的社会责任。我们当然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像那些伟大的企业一样成为一个企业公民,但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是要强调企业应该先把自己的基础责任做好,为相关利益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至于慈善,它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惟一的或首要的方式。
□邓聿文(北京编辑)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