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层层签订招商目标责任书,在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甘肃省的不少地市,甚至有些县都设立了“招商局”,这个机构已经是有编制的“政府部门”了
地方政府“饥渴症”加剧
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下面这样的一幕幕极具中国特色:
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出访团,西装革履地来往于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各种名目的招商说明会,频频在港澳地区上演。
同时,所有这些出访团、招商团,百分之百由内地省区的各个级别的党政官员组成;与更为庞大的出国
旅游团队不同的是,这些考察团、招商团首先不是去旅游,而是为了发展本地区经济去“招商引资”的。
身负重任的官员招商团在了解了世界,长了见识之后,更有了发展地方经济的迫切愿望。于是,招商团由省到市、县层层效仿,更低级别的招商团也开始周游列国。
由于地方政府把发展本地经济的工作都做到了国外,便有“外资”相信政府的种种优惠、被信誓旦旦地承诺打动,“外资”终于来了,很快又跑了;即便留下来的“外资”,对当地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和带动,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此时,估计没有人来结算招商引资的成本,因为能报销的已经做账了,何况新一届的班子,已经在筹划该何时出国跨境去招商了。
此情此景,在发达地区如此,在欠发达的甘肃省,情况也大致相同。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仅靠区域内的循环已经不能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便成为政府理所当然的头等大事。对此政府有两招可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的是一个个“招商团”,请进来的方式便是办节、办会。各个级别的“招商团”频频出门,地市政府纷纷“搭台”请外资来唱戏。
一直以来,甘肃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2002年以来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连续负增长的态势。近几年,这个数字没有多大变化,因为没有出现上规模的外商投资及项目。最新的消息是,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居全国末位。
尽管在国家投资的推动下,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的竣工大大改变了甘肃省的发展环境,不过这些重大项目却不能直接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走强。
甘肃想要投资大效应的项目,不得不依赖于招商引资。由此“发展抓项目”在甘肃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在极度缺乏项目效应的甘肃省,“招商引资”已成为考核各级官员的重要指标。该省在制定这一政策的同时,对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在市州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指标中,将招商引资列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项重要指标。年终,省上将对14个市州地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初步统计和认定,根据市州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形成对市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评价意见,作为计算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分值依据。
甘肃省的不少地市,甚至有些县都设立了“招商局”,这个机构已经是有编制的“政府部门”了。
投资者可当官拿工资
这是本报曾经报道过的一则消息,正宁县为招商引资拿出的优惠政策,除了土地外,还有政府发放的年薪、奖金:投资商所办企业年缴纳地方税、共享税合计达到50万元以上者,县政府聘为经济顾问,年薪第一年6666元,第二年8888元,第三年9999年。对于当年建成投产,地方税收5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县政府奖励5万元。以10万元为起点,企业上缴税金比上年增长的部分,县政府以增长部分的10%奖励企业。
更为出新的是政治待遇,即可以当官:投资200万元以上、年纳税15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代表,经组织人事部门考察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发给副科四档基本工资,或安排企业法人代表的1名年龄、学历等条件符合规定的子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同上,投资300万元以上、年纳税20万元以上可享受正科级待遇,同时可以协商推荐任县政协委员;连续5年纳税20万元以上,可安排企业法人代表的1名年龄、学历等条件符合规定的子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对投资500万元以上、年纳税4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可发给相当于副处级四档的基本工资;连续两年纳税40万元以上,可安排企业法人代表的1名年龄、学历等条件符合规定的子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纳税8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法人可聘请为县政府经济顾问,享受相当正处级四档的基本工资,当年安排企业法人代表的1名年龄、学历等条件符合规定的子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
根据该县的有关解释,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主要以企业年实际纳税情况为依据,若达不到纳税标准,不享受相应待遇;若连续5年达到纳税标准,法人代表的政治待遇应转为固定性待遇。
庆阳市正宁县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仅被作为创新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而且此间有媒体大为赞赏:“作为革命老区的正宁县这样招商,在我省还比较少见,体现了老区人吸引客商的实在真诚。”
当公检法机关领到了招商任务当公检法机关也领到了招商任务,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会怎样?
如果说正宁县针对优惠政策中投资者的车辆“只纠违,不罚款”的表述,是在鼓励有“特权”的群体可以“闯红灯”的话,那么接下来兰州市给公检法机构分解招商引资指标的做法,则是对法律、公权力的公开挑战。
就在日前,兰州市政府宣布:今年兰州市对外招商引资要引进到位资金70亿,在年内促成亿元以上大项目50个,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100个,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目200个。
在为此而召开的兰州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兰州市市长张津梁现场与3县5区及兰州市招商局签订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书。这种目标责任书的对象,包括了所有党政机关的主要官员。该市就此的说法是:“531”项目攻坚活动。“5”就是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在年内每人引进一个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就是市人大、市政协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公检法主要负责人及各县区党政一把手、2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内每人引进一个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就是市人大、市政协的其他领导,市公检法和25个市直部门的副职,各县区四大班子的其他负责人以及市级其他部门领导班子,年内各引进一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很快,兰州市七里河区召开了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06年全区的工作重点,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要求。区委书记、区长带头立“军令状”:每人至少引资1000万元。该区其他领导、各部门“一把手”招商引资的效果,也将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
在该区经济工作会上,区委书记马天明表示:他将与区长今年每人引进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地;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区委其他各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区直综合部门和经济工作部门的“一把手”确保每人引进一个1000万元以上的落地项目,要将引资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年底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每人都要向区委常委会做出专题述职报告。
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层层签订此种目标责任书,在甘肃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指标被分解,各级主要官员会怎么做?这是一个不用猜想的问题,各显神通的结果又会如何,却是一个难以评估的结果。
“军令状”频频何太急?
政府的招商引资为何那么迫切,以至于到了“饥渴”的境地?
其实,招商引资“军令状”满天飞的现象,就其出发点来看,是落后地区不甘于现状、努力改变自身处境的挣扎、拼争。因为,西部大开发多年,西部地区落后的趋势没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的分析,中央希望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实际上对西部的投资反而拉动了东部的经济。国家对西部开发投入了近万亿元,财政建设资金4600亿,还有5000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加起来有9000多亿。近万亿的投资,难道没有给西部带来动力?
实际上,很多重大项目的设备采购、材料的采购,都是来自东部甚至是国外,西部地区并没有由于大型项目而受惠。于是,中央巨额财政投入外流,西部开发富了东部。目前,西部12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上都超过了历史水平,并且连年超过全国水平。但是,现实是不公平的,西部地区还是太穷。
据甘肃省委书记苏荣说:目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仅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基础脆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度大;投资主体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经济持续增长乏力;工业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展缓慢;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科技含量低;所有制结构单一,体制机制的约束明显,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难度很大。
立足于加快未来5年的发展,该省所进行的综合分析认为,主要的矛盾还是甘肃省投资主体少,投资渠道单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资本短缺约束加剧。
这是一个很打击西部地区积极性的统计:西部地区12个省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在18亿—20亿美元,相当于深圳实际利用外资的2/3,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的1/2。
显而易见,任何想要超越现实的目标,都是盲目的,至少是浮躁的表现。对此,国家有关官员提醒说:不要盲目攀比。西部地区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几百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的是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是5年、10年、20年所能解决的。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
正视现实:而今迈步从头越
事实上,年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据甘肃省对全省招商引资活动的调查,结果令人忧虑。突出表现在项目规模小、实际引进资金额相对低。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签约多,落实少;内资多,外资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资源、能源项目多,工业深加工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少。
在甘肃省金昌市,有一个项目引进两年后却成为重要的污染源,还有一个项目引资不成反遭赔偿。这样的招商引资败笔决非特例,政府陷入投资纠纷中的尴尬,源于自身位置的模糊、角色的错位以及对于数字政绩的渴望。
落后地区急于发展,却又引资难,而环境质量数据不容易获得,在干部考核中得不到体现。因此,在发展中往往容易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因而对干部的考核,决不能以简单的数量计,而要注重招商引资的综合效益,防止“招商饥渴症”。
专家所担心的原因很简单: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往往不加选择,能招来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给一些企业转移污染以可乘之机。
从出发点来讲,招商引资的努力是积极的,问题是政府为何总喜欢自己亲自上阵?反过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喜欢上项目?
有专家指出:显然是因为地方政府、地方官员能在其中获得好处;另一方面,日益沉重的财政压力也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这么做,而不合理的干部考核制度更加剧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参与或协助投资,就在于目前的制度安排缺乏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有效约束,使得他们参与上项目时,收益大而风险和成本小。因而,想要治疗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饥渴症”,必须在确立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近忧”和“远虑”的根本途径。
有关官员曾强调:今后5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甚至还会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不要在发展速度上与东部地区攀比,要转变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西部地区广大群众的基本社会服务产品的投入,努力提高西部地区广大群众的受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保障水平。要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关乎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点工程,继续加强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一条消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记者以为,像甘肃省这样的落后地区,眼下最为关键的是“对内开放”,首先应建立起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创造出优良的人文、法制环境。其次,在本区域内打破市场封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打造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国有、民营企业,形成本地的特色经济格局。在此基础之上,支持、扶持经济发展的主体———各类企业,与外省区市场的对接,吸引外资加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甘肃尤其要善待民营企业,为当地民营企业的生存拓展公平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比招商引资更为有效的发展经济的一剂良方。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