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佑发自上海
在新一轮的全球资源产品争夺战中,一股势力日渐升腾。
名列2005 财富500 强313位的住友商事先声夺人,成功牵手中国新希望集团,介入国内城市天然气运营项目;丸红商事在今年2月底以1300亿日元获取了墨西哥湾沿岸的6块产油区开采权。 三菱商事2005年三季度的能源、资源项目合计收益达1500亿日元。伊藤忠商事和三井物产则在近日分别砸下数百亿日元,购买了北海油田和卡塔尔液化天然气项目……
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之后,日本五大综合商社掀起的又一次海外能源购买狂潮。
石油市场的高回报当然可观,但千亿盛宴的分享者,岂止是日本商社这一家。
日本商社“商业带动产业”模式正日益发挥出威力。
幕后
三井物产所在的三井财团,是全球最大的商业财团。它与三菱财团、住友财团、丸红财团、伊藤忠财团等控制了日本99%的大型生产企业及贸易公司,掌握了日本各类产业的命脉。(见图)
一位长期研究日本财团模式的人士,这样解释日本财团的构成:金融机构和商社为两大母体;在母体的基础上延伸出一家家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公司。
类似中国晋商体制,起到钱庄作用的金融机构和商社同时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前后出现。随着商社和金融体系的壮大,它们开始建立以及扶持自身的制造业公司。
比如,丰田起家时仅为一家纺织机械公司,随后三井物产将其带到美国并观摩底特律的汽车城。不仅如此,三井物产还输送了部分高级人才进入丰田体系,以此推动丰田向汽车产业的转变。
之后,这些制造企业把贸易(包括原材料采购、物流配送)交给商社操作,再将利润返回给金融机构。
当儿女成才后,自身也在寻求突破。像丰田公司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掌握了物流等商业贸易手段,逐步派生出类似丰田通商这样的内部贸易公司。
韩国人最早发现了“商业带动产业”的投资秘密,因此韩国三星这样的企业也势如破竹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迅速崛起。
而当第一批制造企业强大时,财团名下的金融机构、商社及第一批制造企业再出手,将资金投入到新的制造业或子公司上,以此拉动整个财团的势力。
在制造企业中,三大派别的董事成员互相制衡。商社代表偏向市场竞争力,公司内部的高管则看重技术,金融机构更关注投资收益比,这种董事构成就使制造公司在产业投资和市场定位上更加清晰。
丰田、东芝、三井造船等都是三井财团下的中流砥柱;而三菱汽车等则是三菱财团的核心制造公司。这些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各商社和各金融机构之间也会环型持股。
一盘棋
而当日本制造业走上轨道之后,商社也开始涉足利润更大的行业。基于对市场的感知和敏锐的判断,一系列的大型能源项目让商社看到了盈利的新曙光。
商社承担了包括日本当地的能源进出口任务。虽然日本88%的石油产品仍从中东进口,但商社已经在摆脱对这类战乱地区石油资源的依赖,选择如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人口少资源广的国家作为投资目标。
石油项目的分红固然重要,但商社与财团成员更有着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
以一大型石油勘探项目为例:该项目的上中下游环节皆被打通,一盘棋顿时激活。
在上游,该项目以商社作招牌入股,通过财团旗下的金融机构获得了相应的贷款。勘探开发时,财团内的制造子公司将供应钢材、机械以及新材料等等。国际化的船队和强有力的造船业订单也随之一同爆满。
而当个别的制造类公司出现危机时,商社和金融机构也会挺身而出。如三菱商事及三菱银行正在开展的“三菱汽车”挽救计划,三菱商事和相关机构就出资承担其增资扩股的重任。一旦家族成员倒下,财团相关利益如物流、代理商和下游零部件公司等都将蒙受损失。
生存之道
日本大型商社的生存之道,在于人才体系结构的特殊布局,以及情报共享的企业文化。
每天早上,商社员工的信箱里都塞满了世界各地的数百条信息,他们从中筛选出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东西,再与客户、供应商以及财团内成员交换信息。
多数商社的骨干,经过3到5年实践,已被训练成了判断力和实战操作能力相结合的人。
在这些大型商社中,负责操控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操盘手是同一个人,而非一些国家将两大市场完全隔离开。即便排外的韩国,某些公司也会选择日本贸易公司的现货石油等。
交易过程中,抓大放小的商业战略已经深入到了每个商社职员的理念之中。
相比短期收益,商社将长远利益看得更为重要。
一家国外的石油厂商卖给日本商社50美元/桶的石油,日本人开出的售价很可能是49美元。看似公司亏了钱,但通过这类方式向客户拿到了可靠的情报,比如库存、下游购买力等。再通过分析,该操盘手就可以操作期货交易,从中大捞一票。
同时,很多商社的研究精英们也是日本政府的高参。通过他们,政府从而进一步洞察社会变迁和经济趋向,以此作出快速有效的决策。同时,商社也可以通过政府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特殊待遇。比如当初正是由于政府大兴造船,推进了三菱商事的重工业崛起。
隐身
从1995 年到2003 年,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这些公司,都是《福布斯》500强排名的前十位。1995年,三菱商事一度为世界头号公司。
但到2005年,两大公司虽然能源产业异常火爆,但名次却跌至了140多名。
这些商社其实是故意将自己隐藏起来。
奥妙在于,很多商社在2004年时把自己的石油部门拆分出去,变为了独立法人。由于“世界500强”是按照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来计算的,因此商社的大量资产都不再计到其营业收入的名下。
不仅名次下跌了,以独立法人的名字买卖石油等资源矿产,也更不易暴露身份。
另外,日本舆论也经常传递出一些信息,让人难以察觉这些公司在海外资源上的强势。
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国外对日的投资额相比前一年度增加一倍(即374.59亿美元),这也是首次超过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该国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渡边修认为,外资看好日本在信息家电和通讯领域的优势。而正是由于特殊的商社机制,日本制造业受到海外资本垂青的时候,这些大财团也将间接得益。
手记
中国策略
在中国,日本的几大商社从“事务所”逐渐演变为“中国投资公司”,参与中国的贸易以及投资。因为能源产业如石油与天然气都被国内企业垄断,因此投资机会较少。这也促使其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有所转变。
他们在中国的做法分为三种:少量参股国内制造公司并获贸易优先权;与日本总部企业结成伙伴关系,投资国内项目;加强贸易销售(如为日资在华企业或其他公司提供贸易服务),进而取得中国境内贸易权。
投资中国制造业的好处在于,虽不能直接进入上游能源开发项目,却也能变换身份间接介入这类产业。比如通过与中国企业的良好关系,为财团成员打通网络,输入如石油管道或者机械设备等。这样,他们既可获得贸易收入,也同时为财团成员提供了商业便利。
比如,住友商事旗下的成员与宝钢集团合作,建立了焊接、化工以及钢材配送等多项业务的合作关系。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