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多年来上市公司累计公益金总额高达769亿元,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这笔巨额资金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业内人士曾多次呼吁,解禁公益金补充企业现金流。
    日前,财政部决定自今年4月1日起停止提取公益金,政策一旦实施,上市公司已经提取的769亿元公益金结余可以转入“盈”余公积金,倘若公益金出现赤字,将按照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的顺序进行弥补,仍然不足的计入企业未分配利润,由今后的利润弥补。
    业内人士介绍,企业公益金的用途是为员工福利提供资金,比如建设员工子弟学校、幼儿园、员工建宿舍等。但随着员工福利社会化以后,公益金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同时,新公司法也没有对“公益金”做政策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叫停强制“公益金”使政策上做到了有效衔接。
    有部分人士质疑,“公益金本应服务于职工,但本次改革却将公益金转为了股东的资产。”某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陈女士表示,公益金来自企业的经营利润,所有权归股东所有,例如使用公益金建设的员工宿舍、幼儿园等,其所有权并不会属于员工。按照以前的相关规定,公益金不得用做企业经营使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员工的各项福利均由专业的服务机构负责,企业的公益金只能无奈地在账面上闲置。
    据相关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上市公司共能够盘活769亿元公益金,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能够新增经营性资金5000万元左右,按照6%的银行贷款利率,这将为每家上市公司每年节约利息支出3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