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的核心产业将转变为医药。”3月25日下午5时30分,在杭州市龙禧大酒店举办的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上,面对国内众多医药专家,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突然脱开讲稿,首次向外界宣布华立集团的产业转型。
汪力成此言一出,立即有人意识到,华立系酝酿一年之久的三上市公司重组方案极有可能生变:此前由G华立(000607.SZ)担纲重组昆明制药(600422.SH)、武汉健民(600976.SH)一事,主角将变为华立医药集团,其将负责整合华立系旗下三家医药上市公司。
记者就此向汪力成求证,汪说,“上市公司有披露原则,不便透露。”他只是介绍,华立集团肯定是到了要集中力量,将医药产业做强做大的时候。
重组生变
重组方案变化缘自华立集团的战略转型。
目前,华立集团持有昆明制药29.34%股权,武汉健民27.45%股权,G华立23.52%股权。
在汪力成看来,昆明制药、G华立和武汉健民不是简单的合并报表企业,应以产业链为纽带,进行资源重新配置。
“由上市公司重组上市公司,感觉不太好,不但要说服监管层及其他股东,更要说动地方政府。由华立医药集团出面重组,股东和地方政府都能接受,可以起到较好的平衡作用。”有接近华立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
华立医药集团是华立集团全资控股的投资型企业,目前在华立系三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没有任何股权,只是受控股股东委托,对这几家公司进行管理。
上述知情人士称,新方案可以使三家公司产业更为清晰,加强华立集团对这些公司的控制力,形成整体医药板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联合体概念。
华立系医药龙头公司G华立2005年报显示,公司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净利润5021万元。其中,医药产业销售收入18.4亿元,远高于仪表的10亿元,前者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高达63.66%。
“2006年医药板块收入有望占集团总收入的50%以上。”汪力成说。
为何高调宣布转战医药?汪力成解释,除了医药板块逐渐强大外,更为重要的是仪表行业尽管利润稳定,但增长空间有限。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能表制造商,华立仪表及系统业务2005年的销售收入只有十七八亿元,“2006年估计有15%的增长率,也就是20亿元左右。”
几乎在医药产业成为华立集团核心产业的同时,华立仪表变身为集团的战略型产业。“核心产业,我们将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对战略型产业,华立只管战略规划,控制风险,不管具体(生产经营)。”汪力成说,“我们不排除对这个产业引进战略或者财务投资者,仪表产业将放手让其自行发展。”
医药布局
将医药确定为核心产业,华立集团有备而来。
在论坛现场,汪力成轻点鼠标,华立医药的新品牌“HOLLEYPHARM”便显现在大屏幕上。“在华立医药产业整合中,实施品牌战略,进行品牌架构设计、整合品牌十分重要。”华立医药集团的姜一飞称。
另一个显示医药在华立集团地位提升的佐证是,华立医药集团董事长汪诚,升任华立集团执行总裁。
在三大医药上市公司产业布局中,华立集团分工明确。汪力成透露,G华立主要做特色资源药产业基地,从种子培育,到原料生产,再到制剂和特色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昆明制药则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植物药资源优势,建成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植物药生产基地;武汉健民将成为华立集团中成药发展的突破口。
此外,汪力成称,华立医药集团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控股型公司,还必须有实业。“在杭州滨江区,华立医药集团已圈了一块地,最快明年将上一个生物制药项目,目前正处在筛选项目阶段。”
转战医药,华立集团雄心勃勃。
汪力成向本报记者透露,华立集团规划在2010年实现医药销售收入150亿元(包括医药商业),跻身国内医药企业前10名。
有业内人士表示,华立集团要完成上述目标,困难不小。
首先,华立医药主打产品为原料药、植物药和中成药,囿于医疗产业政策、医院用药习惯及难以进入临床实验等诸多不利因素,目前大规模启动中药产业,仍面临着重重困难。
此外,华立集团的青蒿素、中药市场,国内外巨头竞争激烈。作为一种治疗疟疾的 “穷人药品”,青蒿素制成品利润空间有限。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随着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大力推动药品降价工作,医药产业的利润将不可避免地被摊薄。
针对上述质疑,汪力成表示,华立医药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强对稀缺医药资源的控制,进而取得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华立医药旗下拥有十几种医药稀缺资源,我们将利用其开发出新药品及衍生品。” 汪力成说。
走国际化道路,打海外牌,是华立医药突围的另一途径。
而对药品降价,姜一飞称,药品降价是趋势,但相比西药,中药受到的冲击较小。
(本报记者刘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