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新时代》)
提示:走出了军营,但是他的心从未离开。每次看电视剧《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只要听到那一句句军歌,郭凡生总会感觉心潮澎湃
插语:平素,郭凡生的言谈举止也带有浓厚的军人色彩,性格直爽,说话直率,有时得罪了人,自己还没有察觉,别人已经不高兴了,所以他觉得自己跟部队出来的人合作比较好
“我希望把所有得到的东西全扔了,都不要了,重新到军营去,再过一次那样的生活。 ”
郭凡生,一个不爱应酬的企业家,一个叱咤商界的读书人,举手投足间甚至还留有“人民子弟兵”的痕迹。他微笑着向《中国新时代》记者讲述着自己对军营的无限眷恋。
“足球运动员”学在军营
1974年初,18岁的郭凡生走进了军营。
他是作为“体优生”被招进部队的。当时眼睛还有点儿近视的郭凡生踢足球踢得很好,曾在内蒙青年队里踢边锋和前卫,因此,部队在内蒙招的几百人中,他作为唯一的“足球运动员”同大家一起来到了北京。在那个年代,与上山下乡的知青们相比,能当兵就算是幸运儿了。
军营的生活很苦,可这样的生活却实实在在地磨炼了郭凡生的意志。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给他的教育。
郭凡生的父亲是个传统的知识分子,还曾摘得中华会考的第一名,是个名副其实的“状元郎”。在参加革命的时候,他更是亲手杀过上百个汉奸。这样一个老革命加正派的知识分子,对儿子的要求自然很严。当时几个城市兵到了部队,家里都给钱,可是家境很好的郭凡生从来没有拿到过家里的一分钱。不仅如此,在伙食条件跟不上且一个月只有六块钱津贴的情况下,到了年底,他居然还攒了不少钱;回家探望父亲时,甚至还带了两瓶茅台酒。
在书香门第的环境中长大的郭凡生,对知识同样充满了无限的渴求,就算是在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的军营里,那种热情也没有丝毫的减损。家人常常寄书给酷爱读书郭凡生,在使他成为全营书最多的人的同时,也让他极大的开阔了视野。那时,郭凡生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巴特尔,也写信鼓励他继续学习。
在内外和动力共同的作用下,郭凡生开始了在军队的三年学习生活。看中法德历史,看唐诗三百首,学怎么使用标点符号,怎么改错别字;没有桌子,就把褥子撩起来,在床板上面写;没有时间,就在每天站岗的时候偷偷看。天寒地冻,钢笔被冻得写不出字来,那一双手也被冻得像红萝卜。
路很长,他咬牙坚持着。那时候考大学很难,几十个人里录取一个,从内蒙考到北京就更是难上加难。但由于三年来不懈的努力,郭凡生在1978年4月退役后的当年,就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不改热血本色
热血是军人本色、男儿本色,郭凡生这个忧国忧民的军人,当然更是如此。
1976年,周总理去世,发生了一件令他现在想起来还后怕的事。他和来北京出差的哥哥一起到了天安门广场,给总理送行。当时,他亲眼看到了“扬眉剑出鞘”那些激动人心的诗句,也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军人,从汽车里走下来,来到纪念碑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此情此景,郭凡生心中自然受到了巨大震撼。
最后,怀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他抄了一大本诗词带回了部队。回来以后,郭凡生就跟平时关系很好的副指导员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两人还一起看了那些诗句。可是没过几天,部队就追查这个事情,和副指导员同住一个宿舍的副连长就跟上面汇报了。在这个紧要关头,是部队的领导们保护了他,领导坚定的告诉他:“郭凡生你不要承认这件事,也不要承认进过北京”。在他的矢口否认下,这件事就这样被搪塞过去,最后总算是有惊无险。
部队的锻炼,对郭凡生的积极影响其实是深远的。纪律性,协调性,服从命令听指挥,这些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严格的纪律,塑造了他的性格,也给了他健康的生活状态。现在的他依然坚持每天跑步,坚持不吸烟,不喝酒。
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让郭凡生受益,同时也让他的公司运作带了点儿军队的色彩。慧聪有自己的“军校”,员工进来都要经过军训,另外,他让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上下班也要打卡,开会从来不迟到。
平素,郭凡生的言谈举止也带有浓厚的军人色彩,性格直爽,说话直率,有时得罪了人,自己还没有察觉,别人已经不高兴了。所以,他觉得自己跟部队出来的人合作比较好,慧聪原来的技术总监陈沛,副总裁姚林,都是部队出身,他也偏爱从部队下来的转业干部和战士,军队精神是他们的共同财富。
年轻的“战略家”
上了大学,郭凡生学习的劲头更加强烈了。一周上六天课,星期天还要坐在图书馆里自习,一抬头就要吃中午饭了,再一抬头,就要吃晚饭了。每天的晚自习他都要上到十点左右,如果不是因为学校十一点熄灯,他还会学得更晚。
中学学俄语的郭凡生,上了大学要跟大家一起学英语。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共同点,他只能从“abc”开始学起,一天背一百个单词,等到大二管理学英文授课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跟上了。
对于郭凡生来说,年轻,有时间,肯努力,一切都不是困难。
郭凡生的“战略家”之路,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大学里,由于有过当兵的经历,郭凡生写了很多理论联系实际文章,这甚至为其以后从事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同学们,尤其是上大学之前工作过的同学,常常在一起忧国忧民,讨论很多问题,讨论中国农村的、城市的改革问题,那种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事业心,让郭凡生的研究道路更加坚定。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更是发表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学术杂志上。
毕业后的郭凡生根本没有想过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心想着要建设家乡,改变落后状况的他,兴冲冲地回到了内蒙古。
回到内蒙一年后,幸运降临在他的头上,郭凡生碰到了他的“伯乐”——现任新华社社长的田聪明。通过郭凡生的毕业论文,田聪明慧眼识英才,亲自找他谈话,并认准了这个“有板有眼,有理有据”的小伙子,他把郭凡生调到内蒙古自治区政研室工作,去了没多久,更是让他主持整个内蒙古关于战略和城市改革的研究。于是,他和其他七位共同成立了“战略组”,八个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七岁的“战略家”诞生了。
做着自己最喜欢的战略研究工作,郭凡生像是一匹骏马,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尽情奔驰。有知识,有冲劲,更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辛勤的工作,无私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内蒙古现在的一些发展计划,依然遵循着他们当时制定的原则。
1987年,郭凡生调到体改委工作,继续研究贫困问题。1992年,郭凡生离开了酷爱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咨询工作,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在他眼里,做公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原来在体改委,周围都是超一流人才,像北大的著名教授张维迎、周其仁、宋国青等人都是当时的同事。而做企业的时候,周围已经不是这些精英了,所以相对容易。
难的是,1992年做民营企业,还会受到一定限制,很多给外国投资者的优惠政策都不愿意给中国的民营私营企业,这种压制是最难克服的障碍。
郭凡生把自己的事业观说得非常简单,“养家糊口过日子”,只是想能够养活老婆孩子。或许正是这种放松的心态,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青出于蓝的女儿
郭凡生的生活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平和恬淡,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分别。每天打车上下班,偶尔会乘公共汽车,为了赶时间也会坐地铁,出差的时候只身一人从来不带秘书。喜欢养花、养鱼、养鸟,不喜欢应酬,不喜欢热闹,不愿意去娱乐场所,愿意在家看看书,看看电视。
他现在还养着一条狗,是注册慧聪公司之前几个月从内蒙古抱来的,已经十四年了,每天早上他都牵着狗儿跑步。
事业成功的同时,郭凡生也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在美国上大学的女儿就是他的骄傲。女儿15岁就独自一人去美国念高中,她甚至是学校里唯一的大陆女孩,那是一所国际学校,每次升旗都要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旗,那里有香港的特区旗,却没有五星红旗。女儿向学校要求,一定要有我们的国旗!
为了这个,校方不得不把开学典礼推后,最后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高中毕业时的颁奖典礼上,校长连续5次点名要她上台领奖。那一刻,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有着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儿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父亲,郭凡生并不希望她成为出类拔萃之辈,只是希望她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能有一个安定平和的生活;健康,快乐,平安,永远是父母对儿女最大的希望。
走出了军营,但是他的心从未离开。每次看电视剧《军歌嘹亮》、《激情燃烧的岁月》,只要听到那一句句军歌,郭凡生总会感觉心潮澎湃。
——永远忘不了,做梦还是它。因为,那里是他成功走向今天的起点。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