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担心市场波动过大,可同时下调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
本报记者刘文元见习记者宋兴华发自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教授昨天建议,央行2006年后三个季度的货币政策应该以严防货币供应偏多为主,可以适度提高银行法定准备金比率,同时应该加快规范非银行融资体系。 夏斌是在北京召开的2006首届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论坛上作出上述建议的。
夏斌表示,后三个季度央行应运用“组合拳”对货币供应进行调控,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择机、有艺术地消化市场上已经偏多的货币。同时在继续发展非银行融资体系的进程中,加快规范非银行融资体系,特别是要防范商业票据市场的风险,采取措施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他表示,近年货币、信贷运行中“松货币、紧信贷”现象持续存在。“松货币”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偏快。今年2月底货币供应同比增长18.8%,高于去年全年的增长速度和央行制定的今年目标计划,同时反映金融机构资金松紧程度的货币市场利率则不断走低。“紧信贷”是指相对于GDP和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企业贷款增长速度趋慢。人民币贷款增长由2003年的21.1%下降到了去年的13%。
但是“紧信贷”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中资金偏紧。目前企业的融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银行贷款比例明显下降,而外商直接投资(FDI)、企业短期融资券和商业票据的发展,使银行贷款在企业的外援性融资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由2004年的59.66%下降到去年的
52.44%。
夏斌认为,偏多的货币供应自然会压低市场利率,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带来一定的难度。而在企业融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央行的调控应该侧重于对企业总体资金面的分析,要关注非银行融资的情况。
他建议,央行应该在保持渐进汇率政策的同时,采取措施消化偏多的货币供应。今年后三个季度,在配合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可适度提高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回笼资金。如果担心市场波动大,可同时下调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诱使银行超存央行的资金进入市场。
为了规范发展非银行融资体系,特别防范商业票据市场风险,同时保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能够有效实施,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夏斌建议,应丰富避险交易品种,以进一步增强汇率的弹性,同时要采取措施堵塞外汇管制的各种漏洞,特别是要尽快出台政策限制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同时应正确测算中国的外汇结构,合理安排外汇使用结构。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