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中信(600030.SH)3 月29日的一纸公告,使国内基金业的首例合并案呼之欲出,华夏基金和中信基金相关人士先后向《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表示,两家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深圳则有基金业人士认为,这一并购可能使深圳基金业再失一子。
根据G中信的公告,中信证券将收购华夏基金40.725%的股权,其中,受让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35.725%华夏基金股权,受让北京证券持有的5%华夏基金股权。此次收购每股价格约为5.9元,收购总价款不超过人民币3.3亿元。
事实上,这已经是中信集团实际控股的第三家基金公司。此前,中信证券已控股中信基金,持股49%;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在信诚基金持股33%,与英国保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列为第一大股东;再加上华夏基金,已突破了监管部门关于基金公司“一参一控”的规定。
所谓的“一参一控”规定,最早出自2002年7月证监会公布的《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基金管理公司设立问题的谈话》,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也有明文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
深圳一位基金业元老分析说:“如果中信证券承诺收购华夏基金完成后再与中信基金合并,就不会有新的违规出现。”但他认为,合并后中信基金有可能迁址。尽管中信基金没有把主要业务放在深圳,但因为受深圳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其一直把注册地放在深圳,在深圳的分支机构也在开展相应业务。
业界关于中信基金的另一种说法是,中信证券可能会在收购完成后,卖掉中信基金。而中信基金一位相关人士回应表示不太可能。多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业内人士也认为,中信证券放弃中信基金的可能性不大。
而华夏基金一位高层则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和中信基金合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强调,只要股东支持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并购对基金公司的业务影响不大,何况合并后公司的经营团队会扩大,客户资源也会更丰富,应该会对公司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
深圳的基金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南方、博时、招商等多家优质公司驻守多年,深圳一度也有打造基金之都的想法,拟建“基金产业园”。但现实则是,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纷纷选址上海等地,原驻守深圳的基金公司也有拟迁址之意。“如果中信和华夏的合并案发生,深圳基金界将‘非战斗性’减员。”深圳一位基金业人士感叹说。
基金业第一例合并案呼之欲出,而当事方中信证券对此则不予回应,《第一财经日报》在拨通中信集团董事、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的手机后,他以“在飞机上听不清”为由挂断电话。而《第一财经日报》发到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的传真,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