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高能源的价格,就不可能缓解当前经济、能源、环境三者失衡的矛盾,能源的价格变动最终将导致国民经济整个价格体系出现调整,使得社会资源逐步向低能耗部门倾斜
2000年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今天,如果将“十一五规划”看成是一个地球的话,能源价格改革无疑就是撬动地球的第一个支点。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通知,从2006年3月26日零时起,汽、柴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此后,其他能源类价格调整政策也将陆续出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题
一项具体政策的背后往往有大的宏观背景为支撑。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出台的政策则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六大战略重点,每一个战略都立意宏大,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着如何破题的难题。能源价格改革主要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了题。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发展与资源尤其是能源支持系统的不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协调。共同的根源则在于能源消耗过度。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消耗每吨能源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左右,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高能耗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高污染。这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比重甚至远远高于每年GDP的增量。
从理论上讲,影响能耗的长期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平均能耗强度由1970年的16吨标油/万美元下降至当前不到3吨标油/万美元,主要原因在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出现了大幅下降。
在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出现高能耗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能源价格定价过低。比如说,现在进口的原油价格每桶大约在60美元左右,而国内企业在将一桶原油加工之后再卖出去,销售价格却只43美元左右。
过低的价格必然带来对能源的滥用。提高能源价格自然也就成为降低能耗的必然之举。尽管许多人都认为,提高节能技术是降低能耗关键,但实证研究表明,能源下降的75%左右是来自于价格的提高。
不提高能源的价格,就不可能缓解当前经济、能源、环境三者失衡的矛盾,也不可能建立起一个节约型社会。更不用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了。
同时,作为一种基础资源,能源的价格变动最终将导致国民经济整个价格体系出现调整,使得社会资源逐步向低能耗部门倾斜,从而会为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出有利条件。
为推进其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大部分财富流向少部分有钱而没有消费欲望的人手中,而许多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广大的农民想消费,却没有能力,以至于在宏观上形成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远远落后巨大投资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的格局,产品严重“过剩”,物价具有了“天然的”下跌本能。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出能源价格改革政策,将能够形成一定的对冲作用,有效防范我国经济跌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从而为经济保持稳定运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价格环境。
作为改革的一部分,能源价改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改革相配合,共同推进要素市场改革;二是减少政府管制,促进政府智能转换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自主创新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提升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建立创新型国家,既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和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主要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如何才能乐于从事那些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呢?除了加速企业制度改革、给予政策引导之外,效果最显著、实施成本最低的方法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提高能源价格,一是会使得企业热心于提高节能技术,二是会使得过去开发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会逐步变得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企业加大这方面技术开发的投入。至于能源价格改革的负面影响,我把它留作下期文章的内容。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