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共识 全省合力 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工程
    王晓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从山东等省的成功经验来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从党政机关到科研部门,从企业到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整个社会形成创新氛围,这样,创新体系也就自然形成了。创新体系建设是一种社会工程。
    单保江:的确是这样。这次,我们以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了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感受特别深刻。多年来,山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强大动力,这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根本保证。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和省长韩寓群认为,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采访了山东省委副书记高新亭,他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山东目前已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做龙头搞研发,农技推广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应用搞推广,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汇成了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山东天合生物工程公司技术专家张世明,结合自身研发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历程谈体会,他认为,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最主要的特点,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认准了的项目敢于集中力量,寻求突破,大力推广。其次,科技推广体系比较健全,政策措施比较到位。再次,科技增收的示范效应深入人心,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意识相对较强。近年来,山东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并不断升级换代,大棚蔬菜迅速推广并走向全国,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大产业。
    新产品 新标准 新农民 科技创新改变农业面貌
    王晓雄: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山东以科技为先导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历程,至少已有10年。这一过程表明,创新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曾在齐鲁大地上生产多年的农副产品,经过这些年,已经极大地提升了品质,很多都是按国际标准在进行生产,而且泊往海外,出口世界各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祖祖辈辈的农民正在跨进现代农业的门槛。这些,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创新形式。
    单保江: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最可贵的是抓住原始创新不放松,在一些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农业科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早在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自主研究开发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依托莱州农科院组建的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出40多个玉米新品种,连续四次创出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一大批小麦、棉花、玉米、花生高产新品种的育成,标志着山东作物育种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方面,山东同样硕果累累。比如山东大学等单位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出了蛋白质含量20%以上、耐盐碱0.5%以上、亩产量千斤以上的小麦新品种。山东还依托国家863计划组织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大面积进行了集中示范,建立了一批智能化高效数字农业示范区。
    王晓雄:山东农产品出口创汇在国内名列前茅,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这当中,龙头企业是一个核心环节。
    单保江:关于这个问题,龙大食品集团董事长宫学斌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一次,国外客户从集团出口的冷冻韭菜中检出几根头发丝,就这一下,被索赔40万元!“头发丝事件”给龙大人敲响了标准化管理的警钟。从此,龙大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农民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国外食品门槛提高,龙大检测设备马上跟进,并直接请国外专家前来授课。仅2005年就培训102场,培训31000人次。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市,着眼于农科成果的综合集成应用,重点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优质果茶花卉基地,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突破18.5亿美元,增长25%以上。其中,畜产品出口4.5亿美元,约占全省的50%;水产品出口10.6亿美元,总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经济增长点频现 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地位
    王晓雄: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农村开始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当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从山东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到,以科技成果为突破,在政府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领下,通过科技园区的示范作用,迅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调动起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就形成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山东,农业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强省已经成为战略目标之一,这一点,对于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地方,都很有借鉴意义。
    单保江:2000年,山东在全国最早启动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计划,每年拿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7个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显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22个特色农业科技园,使之成为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目前寿光蔬菜科技园区已成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每年有5000万元专项资金。 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57家,其中国家级的45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带动农户980万户。诸城外贸、烟台龙大、聊城凤翔等150家龙头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龙大集团的原料基地覆盖山东、江苏、河北、安徽、甘肃等10个省区70多个县市,带起了10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为公司配套从事种养、加工、运输等方面的劳动力约50万人。 建立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是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山东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会,其中与中国工程院等联合举办的果蔬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暨展览会、寿光蔬菜博览会和荣成国际渔业博览会,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王农贸集团与美国公司合资合作,目前新建的公司已全面投产。山东登海种业(行情,论坛)股份有限公司也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
    亮点聚焦
    山东省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已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国1/4。2001年以来,全省农业方面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科技进步奖150项,连续13年成为获国家级奖励最多的省份。
    山东全省农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产品出口额、肉蛋、水产品、蔬菜、水果、油料产量创8项全国第一,粮食、棉花产量列全国第二。山东的目标是依靠科技等全方位的创新,成为农业强省。用创新的思维抓农业科技创新,先后提出“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科教兴农”、农业产业化等新思路。“鲁棉”、“鲁麦”等系列新品种、冬暖式大棚蔬菜技术、海水养殖系列技术,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实现了以海带、对虾、扇贝养殖为重点的三次海水养殖业革命。2002年,海参养殖实现历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