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4月5日电(记者訾红旗)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信阳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已成为信阳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123亿元,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54%。
信阳是一个山区、农区和贫困地区,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欠发达。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信阳人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信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市开展了“抓劳务、促就业、带致富”活动,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到90年代末,信阳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首次突破100万人,此后连续7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到去年年底,信阳外出务工经商半年以上的人员达218.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96%,占农村人口的36.7%,外出务工收入达123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5%。
为了抓好劳务输出,信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成立了信阳市劳务输出管理局。全市217个街道(乡镇)和175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机构,批准成立各类职业中介机构116个。同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论城乡户口一律统称“信阳市居民户口”,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限制,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统筹就业。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信阳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全市认定的62所培训机构,共完成引导性培训3.8万人次,技能性培训1.9万人次,培训率和就业率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劳动部门先后在信阳技工学校及各县区建立21个工种的培训基地18个。工会、建设系统发挥优势,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强化出国务工培训,对出国务工人员集中进行外语口语、操作技能、安全生产、劳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国际务工人员7500多人次。
信阳市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建立农民工双向维权机制,基本原则是“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被称之为农民工维权信阳模式。目前,已建立村级农民工工会联合会2795个。全市在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建立工会联合会298个,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建立了84个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当地工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2003年以来,共追缴拖欠农民工工资895笔,追讨历史性拖欠农民工工资4670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15458名,帮助农民工签订和补签劳动合同128966份,协助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及其他侵权案件1073起,依法索赔金额4137万元,对农民工开展法律援助329起,直接受益近10万人。
经过多年打拼,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完成了原始积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有11000多人,其中包括一批资产上千万元乃至过亿元的人。信阳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各级各部门强化对回归企业的服务,为他们在用地、用工、资金、项目审批方面排忧解难。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68个,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2%,带动就业11.8万人。目前,“回归工程”已成为信阳经济新的增长点。(完)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