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月11月18日,微软中国以电子邮件形式对外宣布组建中国研发集团。
2006年年初,微软公司宣布将原来微软的亚洲研究院、亚洲工程院、中国研发中心、中国技术中心、互联网技术部(中国区)等十几个机构进行整合,成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 2006年1月18日,张亚勤正式上场了。与1999年他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相比,这次回归中国的使命,远比七年前更具挑战。
招聘之缘
张亚勤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就读哈佛大学高级主管商业专业,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et方面的世界级专家。1997年,年仅31岁的他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值得一提的是,张亚勤的微软之路正是缘于李开复的招聘。1998年8月,李开复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后,即向同事们发了电子邮件,请他们列出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领域国际最著名的学者名单,受到一致力荐的张亚勤由此叩开微软大门,并迅速成长为比尔•盖茨的爱将。李开复离开微软辞去微软全球副总裁之后,2004年1月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之职的张亚勤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38岁的张亚勤成为继李开复之后进入微软核心层的又一位华人。
如今各为其主的师徒两人为争夺中国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展开正面交锋。而双方的“斗法”居然也是从人才招聘争夺开始。此前,李开复声称Google中国的第一步是要成立中国工程研究院,自己将招50名“关门弟子”。踌躇满志的李开复与筹建中的Google中国工程院,从此遭遇真正挑战。在招满50名“关门弟子”后,李开复3月开始继续扩招,但他面对的将是来自好友张亚勤的招聘“饕餮”。对此,张亚勤针锋相对,微软去年已在中国校园猎到300名优秀学生,研发集团目前已拥有800名员工,而未来3到5年内将超过3000人。
从同壕战友到对阵敌手
对于李开复前脚跨入GOOGLE,微软后脚急唤张亚勤到中国,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微软“点将”张亚勤来中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抗衡从微软跳到Google中国当总裁的李开复。比尔•盖茨这样评价此次任命,“他是我们在中国实施统一的研发战略的最佳人选,将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创新。”这一席话暗示着张亚勤代表的微软队和李开复服务的Google队势必要在中国来场恶斗。
微软与GOOGLE之间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张亚勤与李开复之间的竞争。从管理经验看,张亚勤在微软的发展路径与李开复如出一辙,都是先执掌微软中国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然后晋升为副总裁。两人都是著名的科学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极富号召力。在研发背景方面,张亚勤在微软负责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设备部门,地位与李开复相当。而且张李二人彼此知根知底,李开复曾亲自把张亚勤从其他公司挖到微软,做自己在中国研究院的接班人, 由此看来,两人是势均力敌。
Google在最近半个月内连推三项中文服务,面对越跑越快的Google中国,张亚勤表示,自己将全力投入研发,加快产品创新。但不是专注互联网,而是需要照顾三大方面:一是基础平台,包括Windows系列软件;二是数字生活;三是数字工作领域。另外,促进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也是重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业务布局最全、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在中国从事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微软员工近800人,每年投入上亿美元。
“当然Google是微软的竞争者,但我们搜索研究很早就开始了,现在是要更快地孵化出产品。”关于与Google对抗的问题,张亚勤回答直截了当,“我们做了一些信息的结构化,对人的使用习惯做更好的分析,探索底层的关联性,更智能化,也更个性化,超过了现在Google用的搜索方式。”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只有时间才能检验。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