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28.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产品销售收入7676.94亿元,增长21.3%,实现利润377.03亿元,增长5.4%,增幅分别比上年回落5.8、8.8和18.4个百分点。 呈现利润回落高于销售收入回落、销售回落又高于总产值回落的现象,应引起有关重视。
    一、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滑状况
    1、利润增速为"十五"时期最低点。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77.03亿元,比2004年增长5.4%,增速下滑18.4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利润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增速回落程度又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从"十五"时期各年利润增长情况来看,2005年利润增速是近五年来增长最低的一年,从动态上看,这五年利润呈"∧"型增长,2002年为最高点(65.5%),2003年利润开始下滑,并在2005年达到"十五"的最低点。
    2、17个工业行业利润增幅出现回落。2005年福建省37个工业行业中有17个行业与2004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回落在10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回落938.6、194.2和168.1个百分点;下滑在50-10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回落65.5、59.3、56.2和52.6个百分点;回落在20-50个百分点的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分别回落38.4、31.2、29.3和25.0个百分点;回落在20个百分点以下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此外,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亏损-3.25亿元,同比减利增亏7.41亿元。
    3、大企业利润下滑。2005年福建省利润前百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5.43亿元,比2004年增长7.2%,增速比2004年下滑26.3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比重也由2004年62.7%降到57.1%。从利润下滑在30个百分点以上的大企业看,"福炼"、"柯达"、"捷联"、"三钢"、"华映光电"、"翔鹭石化"、"漳州灿坤"、"玉晶光电"、"翔鹭化纤"、"佳通轮胎(行情,论坛)"十家企业实现利润36.28亿元,比上年下降50.4%,与2004年110.5%的增速相比回落160.9个百分点。
    二、2005年福建省利润下滑原因分析
    1、生产成本的上升。近两年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上游产品上涨的价格不能完全向下游产品尤其是终端产品传导,相当部分要靠企业内部消化,致使企业生产成本加大、高关联行业盈利空间被挤压。2005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比2004年上涨0.2%,比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低7.7个百分点。这使得2005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86.3%,比2004年提高1.4个百分点;而成本利润率为5.7%,比2004年低0.9个百分点,从分行业成本利润率看,21个行业比2004年有所下降,其中下降较多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比2004年低7.29、7.02、5.28、3.74、3.40、3.04、2.66和1.12个百分点。这八个行业实现利润117.74亿元,比2004年下降25.5%,与2004年36.9%的增速相比回落了62.4个百分点。2005年,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动荡不定,每桶原油价格多次突破70美元,导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总额减少7.41亿元;信息产品必须的塑料化工产品和钢铁等金属产品价格也大幅度上扬,大大增加了电子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各类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不升反降,据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各种尺寸平板电视价格降幅在20%-50%之间;计算机类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受其影响,占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4.9%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比上年下降10.0%,与2004年19.3%的增速相比回落了29.3个百分点。
    2、"两金"占用成本的上升。电力、燃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和铁矿石、钢材、棉花等重要原材料价格迅速上涨,使企业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增加,同时,为了抑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减少损失,部分企业不得不增加库存,从而资金占用较多,流动资金紧缺状况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也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200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净额达128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为39.2%,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但仍然偏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列第五位。此外,在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缺的同时,利率水平的提高,更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69.35亿元,比2004年增长17.6%,增幅比2004年高8.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列全国31个省市第11位。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供过于求。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这是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7大产能过剩行业。随着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这些行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已经跌破成本,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亏损增加。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且能力仍在不断释放,2005年二季度起钢材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年末建筑用钢材价格比当年最高价位下降22%左右,板材价格下降28%至43%,受其影响,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实现利润比2004年下降65.6%。另外,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比2004年增长21.3%,增速比2004回落8.8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工业总产值回落5.8个百分点的幅度,这也是市场供过于求的表现。
    4、多起贸易摩擦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纺织服装业是福建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力。福建省是全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取消后,国内纺织服装业全面进入"后配额时代",发达国家采取反倾销、特保等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2005年7月7日,应欧洲鞋业联合体的申请,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和越南的皮面鞋靴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对福建省的皮面鞋靴企业也受到一定影响。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实现利润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另外今年以来,欧盟、日本和韩国从福建(含厦门)、江西出口鳗鱼产品先后检出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残留,引起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8月10日,我国主动停止烤鳗对外出口,这对福建省烤鳗相关行业也造成了影响,2005年该行业实现利润比2004年减少7437万元。
    5、自然灾害的影响。2005年福建省多次受台风正面袭击,"海棠"、"泰利"、"龙王"对福建省工业造成巨大影响。台风一方面使部分企业仓库受淹;另一方面,台风影响了正常运输,由于福建省大部分中下游原材料由外省调入,时间拖延及成本加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影响企业利润的增长。另外,雨水充足给水电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造成了火电企业的亏损,2005年火电企业利润比2004年减少4.09亿元,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
    6、行业结构的制约。2005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主要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四个行业对全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72%、29.4%、23.1%和22.6%,而从全国分行业利润增长情况来看,利润增长主要是靠采掘业的六大行业,2005年原油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上涨,带动原油、原煤等采矿业企业效益大幅攀升。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实现利润3886.17亿元,比2004年增长69.9%,对全国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福建省规模以上采掘业实现利润13.07亿元,增长40.3%。由于福建省采掘业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因此对全省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9.4%,对利润增长拉动不大。
    7、利润高速增长后的正常下滑。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情况下,过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高增长之后的回归是正常的。最明显体现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003年增长80.7%,2004年增长9.55倍,就是在高增长后2005年增长下滑到16.4%;而饮料制造业2003年增长1.08倍,到了2005年增长46.5%,这些行业增速虽然还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下滑对全省利润也有一定影响,属于利润高增长后的正常回归。
    综上所述,2005年福建省利润下滑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对企业效益波动作用日益加大的今天,强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十分重要。但还须看到,做好这项工作更有赖于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从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各种资金、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从而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实现福建省工业生产销售效益同步增长,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