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交大胡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方面,我们也可以向发达国家的政府学习,引进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通过财政预算来控制地方政府绩效。(4月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截至2003年,我国公务员人数为654万,事业单位编制人数为2903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提案中公布了一组调研数据: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也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减少公款消费支出,把行政成本降下来,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财政是政府处理花钱和来钱的钱袋子,那么,预算就是政府掌管这个钱袋子的方式,它对于管好钱袋子具有绝对性意义。为什么我国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有继续上涨之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地方政府的预算存在问题。
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问题。如预算编制轻收入、重支出,编制收入预算缺乏相关数据,编制支出粗略、笼统等等。其中最大的不到位是“政策、预测与预算三张皮”,彼此缺乏衔接,直接导致预算配置难以准确反映政府施政的重点和优先性。这样的结果,自然谈不上效率。其次,在执行工作中由于透明度不高,有的未经法定程序随意调整预算,追加支出频繁;有的随意开减收增支口子,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有的提高开支标准,改变支出用途。总之,预算本应是硬约束,可执行起来却成了“软豆腐”。以人代法、不按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等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裁量权过大,使得行政成本一涨再涨。
美国政府从1949年开始实行绩效预算,现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所谓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其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绩效预算由绩、效、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用具体指标评估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财政为这一支出目标提供的拨款额。绩效预算的最大好处是:它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之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成本,提高了财政支出的效率;它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在这些花了钱的地方有没有实效。
绩效预算的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绩效预算的目标应是老百姓受益,而不是政府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因此,绩效预算不仅是预算方法的改变,更是整个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它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也可以大大激励各部门多干实事,提高政绩,对建设公共服务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成为我们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