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热的背后也有另类声音: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大跃进”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轨道交通的报道“持续高温”。
城际轨道交通方面:沪杭磁悬浮与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双双获得国家批准,争议了多年的这两条线路终于浮出水面。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上海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同时开建。到2012年,上海将新建10条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89公里,总运营里程达510公里,其中2010年世博会前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
另据新华社4月4日报道,未来5年内,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将建设14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杭州将在5年内建设2条城市轨道线路,总长度将达80公里以上;苏州市的轨道交通规划业已通过专家组审查,如果不出意外,其轻轨1号、2号线有望在2010年通车。此外,无锡和宁波也期望能在2010年之前开始建设自己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建设地铁,总归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有没有地铁,地铁线路有多长,也是衡量一座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前不久,就有人撰文对时下很多城市建设地铁表示担忧,呼吁地铁建设不能搞 “大跃进”。
一些人的担忧基于这样一个现实:目前国内40多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已经有30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快速轨道的建设或建设前期工作,有10多个大城市上报城市轨道交通网规划方案,拟规划建设55条线路,长约1500公里,总投资5000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2000多亿元。去年12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完成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担心或许不无道理,地铁建设每公里造价数以亿元计,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谓不高。钱从哪里来?正常运营靠什么维持?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城市轨道交通缺口很大,加快发展乃势所必然,“早建早好”
肯定有城市会对“大跃进”一说表示不满,他们可能会反问:“我们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也有这个需要,为什么不能建?”
那么,建设地铁或者轻轨的条件有哪些?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该通知中明确,现阶段,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通知还指出,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特大城市,其城轨交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对照上述条件,相信国内很多城市都能满足,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达到上述条件的城市可能就不在少数。
很巧,就在4月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份《长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2005年版)评价报告》,在这份报告中,长三角16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京、宁波。这6个城市,恰恰也正是已经建成或者有意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该不该建、是不是“大跃进”,似乎就不能简单下结论了。
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孙章认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早建早好”。他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必须把大部分出行人流吸引到轨道交通上,否则就会造成城市路面交通拥堵,这样,“公交优先”也就无从谈起。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缺口很大,而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公共交通资源紧张的问题非常突出。另外,孙章也认为,从保护能源和资源、节约利用土地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角度看,加快发展轨道交通都是十分必要的。至于有人担心投资与收益的问题,孙章认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首先是应该满足市民的方便出行,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然,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也要对客流量有科学的预测。”他提醒。
孙章的观点在刚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得到了印证:“加快发展铁路运输。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煤运通道,初步形成快速客运和煤炭运输网络。”
另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翊民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还有一个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城市组团式发展,避免“摊大饼”,这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不要盲目攀比、各干各的,需要强调“区域合作”,尤其是科技创新方面的协作,把建设成本降下来
宏观的政策导向是明确和积极的,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但在具体操作的层面,或者具体到某一个城市,则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地方出现了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要求建设城轨交通项目的现象。有的未经国家审批,擅自新上城轨交通项目;有的盲目攀比,建设标准偏高,造成投资浪费;有的项目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沉重,运营后亏损严重。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城轨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严格项目审批程序。由此看来,光有实力还不行,还要按照相关审批程序一步步来,不能“财大气粗”。
另外,即使经济实力许可,也有一个“钱怎么花”的问题。
周翊民等学者曾作过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新加坡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综合平均造价为每公里3.32亿元;墨西哥城B线地下铁道长23.7公里,综合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46亿元;日本东京最现代化的11号地铁线造价为每公里7.54亿元。而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三条地铁线,综合平均造价每公里均在6亿―8亿元。
周翊民介绍,最近几年,随着国产化率的逐步提高,我国地铁的建设成本大幅下降,目前一般在4亿―5亿元左右。
这样的造价显然还是不低。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我们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产化的比重,这样就可以把造价降下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反复提醒,地铁建设要尽可能简单一些,切忌盲目攀比和奢华之风。他曾经参与了北京第一条地铁的施工设计。“三四十年了,那时候的列车现在还在用,而且是国产车,为什么非得进口?” 他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应该安全、可靠、实用、经济、先进。“现在有的城市把先进放到第一位,这样运营成本大大增加,最后可能是建得起用不起。如果因此提高票价,那样,很多老百姓就坐不起了。”
另外一个问题:长三角既然有这么多城市要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家“各干各的”好呢,还是也要强调“区域合作”?合作可以有很多领域,比如,大家一起开展技术攻关,争取把造价降下来;建立共同的融资平台,吸引民资进入到城市轨道交通之中;开展城市间公共交通卡“一卡通”的研究,等等。
这些年,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建设“大干快上”,与此相比,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样,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同样非常迫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需要考虑到未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
去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根据规划,到2010年,将建成南京―镇江―无锡―苏州―上海、上海―杭州城际轨道交通线,构筑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轴,营业里程达到455公里;到2020年,将建成常州―江阴―常熟―苏州、苏州―嘉兴、杭州―宁波城际轨道交通线,营业里程达到815公里。那么,长三角的城市轨道交通,如何与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相衔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