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保险报
刘先生——曾经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刘国光也。离休多年,83高龄,先生渐被淡忘。可能难耐寂寞,或许壮心不已,先生近期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去掉修饰词,先生的意思就是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
刘先生早年留苏,研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回国后长期致力于计划经济宏观研究,著述颇丰,堪称国内计划经济乃至计划向市场过渡阶段的重量级经济学家。故,先生虽淡出江湖多年,偶尔出来登高一呼,仍能收“应者云集”之效。何况,眼下改革方向和路径之争仍激烈有趣,先生是很会选择讲话时机的。
认真拜读先生讲话见报稿全文,先生强调有五类事情为市场所不能:一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二是消费与积累、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等结构调整;三是市场能够保证公平竞争是个神话;四是有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外部不经济”问题;五是市场只能实现等价交换,而不能实现真正的市场公平。
品先生上述观点,首先说明先生还是愿意接受“市场”的。笔者也不相信“市场万能论”,但却深信“市场有效论”。就当下“市场”所呈现乱象,并非市场化过度所致,而因市场化不足而生。有鉴于此,就先生之五大观点,想与先生商榷并求教于先生。
经济总量平衡非政府出面莫属,需一个前提,简单说就是政府要比市场高明。倘若政府比市场高明之说可以成立,那么坚持计划经济岂非更好更简便?这显然是一个悖论。政府与企业与个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宏观调控方面,政府能做到“毛估”就了不得,又如何精确平衡总量?现状是,由于政府并不比市场高明,政府又坚持“毛估”,造成市场与生俱来的内在调节功能被排斥,直至长期出现紊乱,致使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皆无所适从。国内经济“高烧”与“伤寒”交替,主因正在于此。
反过来,假如把调控之责交由市场,由供求关系主导的价格杠杆就会发挥自身魅力,引导一个个行业实现由投资进退所拉动的供求平衡。无数行业与产业动态平衡之集合,恰好就是经济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政府控制让位于市场调节,经济波动的确也客观存在,但比行政强制调节,其总损失要小得多。绝大多数国家拒绝采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总量,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市场经济并非十全十美,却是目前人类所普遍接受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已破产——人类的睿智在于,学会选择并接受次优。以上结论同样适用于先生核心观点之二。至于核心观点之三、四、五,显然已超越了经济范畴而进入了政治范畴:公平竞争涉及政府“裁判”角色;环保等涉及政府“守夜人”定位;社会公平——提供公共用品本系政府之责。按亚当·斯密所奠定的市场理论,政府自身的三大职能定位,本来就属于社会“公共用品”的定位——政府自身也系“公共用品”。
反对“市场”的人一直诟病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山之作《国富论》,却有意冷落他的另一部经济伦理名著《道德情操论》。可见,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从来没有说市场是万能的。眼下国内“市场”之乱,不是市场之“内乱”,而首先是政府热衷于当“操盘手”和“运动员”、不热衷于当“裁判”和“守夜人”——也即通常所说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先生可能在不自觉中误入了“泛市场化”陷阱。
luning@wxjt.com.cn)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