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打造“金融强省”的背景之下,广州、深圳争夺“区域金融中心”的话题再次引起关注。广州市政府制订的《广州市支持金融业发展意见的若干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意见》),将于4月12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从2006年开始,广州市将设立“广州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采取每年安排5000万元等一系列措施用于扶持广州金融业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谈佳隆/广州报道
“今年开始,我们会从市财政中安排5000万元,用于扶持广州金融业发展。对广州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给予20-50万元的奖励;对广州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5-10万元奖励。”3月20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广州市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讲话,表明了广州市政府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决心。而该项工作的落实也将由张广宁市长亲自率领的金融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来实施。
广州市某政府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该小组已经开始运作,并将在近期通过聘请一批高水平专家学者,建立市金融业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市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等方式来更为规范地开展该项工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意见》是在参考了深圳的“金融18条”之后制订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并被称为“浓缩版广州10条”。
《中国经济周刊》多方了解获知,目前广州地区共有各类商业金融机构122家,截至2005年末,一个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雏形业已形成。
“大而不强”的广东金融业
“十一五”期间,广东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转变。
早在2004年6月23日召开的广东省发展资本市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就为广东省发展资本市场定下的总体目标是:“争取三到五年内,努力把全省建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有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7月,广东省共有上市公司151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078.07亿股,占全国总股本的13%;基金公司资产与基金份额均占了全国市场的50%左右。除此之外,民间资本雄厚亦足以证明广东规模经济实力。
广东相对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和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及毗邻港澳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显然是别省无可比拟的。但长期以来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其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1997年后,广东省金融业的发展呈现疲态,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从1989年的5.3%峰值下滑到2003年的3.1%,平均增幅落后于GDP的8.2个百分点。
去年,广东省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仅为8.3%和3.3%,低于上海将近12.5和6.8个百分点,并落后于江、浙两省。在金融增量发展速度上,广东亦不及江、浙两省,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事实证明了“大”不一定
“强”,“先行”不一定“领先”的道理。曾有业内人士指出,广东金融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低,金融增量速度较慢,直接融资比例低,股市、期货、证券、外汇等金融部门发展不理想等问题,长期以来拖住了广东金融业奔跑的脚步。
面对这样的现状,黄华华在广东省发展资本市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广州、深圳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广州和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已经成为广东打造“金融强省”至为关键的两个砝码。
省“两会”争议:
“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
2005年11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历时一年编制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正式出炉。该报告对全国291个城市进行金融资产质量评级、金融生态排名及评析,评定上海、深圳、宁波、温州、杭州为城市金融生态一级城市,北京、广州和南京等为城市金融生态二级城市。
虽然,黄华华省长直言要把广州、深圳一同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然而谁都明白“金融生态一级城市”深圳与“金融生态二级城市”广州之间势必会展开一场争夺稀缺金融资源的“战役”。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关于广州与深圳在广东省“十一五”规划中的金融定位问题就惹起争议—
“一个地区只能有一个金融中心。”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认为,“建金融强省必先选择一个金融中心,而广州作为华南地区金融中心和全国最重要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市场活跃。广州的发展必然拉动泛珠三角各省区的发展,广东省应该支持广州金融建设。”
“金融中心的出现和设定,有其历史原因,是市场发展选择的结果。承认深圳是广东的金融中心,是对过去改革开放过程的一种认可态度。”广东省政协委员林万泉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深圳市的省人大代表林娜则建议 “利用深圳离岸金融业务的人才和经验优势,广深两地应该联手打造继上海之后又一离岸金融市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中大银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陆军教授认为,香港是亚太区国际性金融中心,深圳作为金融中心主要从事股票方面的交易,是筹资中心,而广州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则可以侧重银行票据、债券管理和基金管理,甚至可以考虑形成一个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场外交易中心。
“二选一”省政府难以取舍
一位省政府官员亦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像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就很明确,十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努力,而广州和深圳在争夺区域金融中心方面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势必消耗了有限的金融资源,发挥不了聚集效应。现在省政府也变得很难决断,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
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广东省政府首次对深圳和广州提出了功能定位划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把深圳建设成富于创新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性城市”。
一个是“现代化大都市”,一个是“国际性城市”,这样的定位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省政府在政策倾斜方面难以取舍,而焦点恰恰体现在谁将站在未来广东区域金融中心上,只是不同地方的专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陆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经济实力、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地理位置和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情况是金融中心形成所必须的三大最基本要素。无可否认,广州与深圳在这些条件上各有优势,谁都不能说谁已经完全超越对方。”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11734亿元,贷款余额7622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89.7%和86.4%。广州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共有各类金融网点近3000个,平均每2500个居民拥有1个金融服务网点。
在“十一五”中,广州市GDP年均预计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
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郭楚则认为:“广州是全国性和综合性城市,位于珠江三角的几何中心,是理所当然的区域金融中心。再说其经济总量也大于深圳,这是历史形成的产物,今后需要进一步确立广州的金融地位。”
《中国经济周刊》从深圳方面获悉的统计数据是,目前在深圳各类金融机构140多家,机构数量和资本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外资银行机构38家,营业性外资银行25家。仅在2003年后,就有28家金融机构入驻深圳。
“十一五”时期深圳的GDP年均增长将为13%左右,2010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左右。”
显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金融业已基本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业为主体,其它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并已初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所以,广东省金融办政策法规处处长温镇西向《中国经济周刊》如此表述:“广州的优势在于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强的工业基础,发达的商贸物流业和发达的银行保险业。可重点发展成区域性的银团贷款中心,票据、债券、外汇、期货交易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保险市场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商品期货中心和金融科教研发中心。”
同时他也认为:“深圳的优势在于是毗邻港澳的经济特区,有证券交易所,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业和基金管理业非常发达,可重点巩固和提高作为全国证券交易中心、基金管理中心和风险投资中心的地位,争取国家支持建立金融期货交易中心,并成为金融创新中心和粤港合作示范区。”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