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的《上海证券报》上发表了该报记者屈红燕的一篇题为《权威报告称推创业板条件已成熟》的文章,看后有一种如刺在喉的感觉,叫人不吐不快。
这份被称为“权威报告”的报告,指的是一份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为总顾问,由国务院、证监会、科技部、深交所有关专家为核心顾问编制的一份关于创业板问题的研究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我国推出创业板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今年11月到明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创业板推出的最优路径是推动中小板向创业板过渡”。
笔者只是一介“草根族”,自是无缘亲睹这份“权威报告”,故而也只能是拾人牙慧了。因此,在这里笔者也只能是就事论是,就《上海证券报》上的公开报道来谈论自己的几点不同看法。
开门见山地说,笔者是不赞成“我国推出创业板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今年11月到明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的说法的。尽管笔者也认同“创业板推出的最优路径是推动中小板向创业板过渡”,毕竟中小板的推出只是当时满足深交所方面要求恢复新股发行的一个临时措施,因为按照当时的设计,深交所应该推出的就是创业板而并非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中小板,因此中小板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板”,其最终的定位还是创业板。但从中小板向创业板的过渡不能太急。更不能胡乱地说“我国推出创业板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甚至认定“今年11月到明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说“我国推出创业板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在《上海证券报》的文章里,笔者看到其中一条理由是:从投资资金状况看,截至去年底,我国居民储蓄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社保基金总额在去年11月底已经达到1900多亿元,表明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具备良好的投资资金来源。面对这样一条理由,笔者不由地要对编制研究报告的专家们刮目相看了:这是何等的异想天开!这是何等的痴人说梦!这是何等的误导市场!这是何等的祸国殃民!
把眼睛盯着居民储蓄,目前已成了中国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权威人士的一个共同的“红眼病”了。记得N年前的时候,在银行的居民储蓄还只有8万亿元的时候,就有当时的银行高官表示,要让8亿银行储蓄进股市,搞得当时的股市好一阵骚动。如今N干年过去了,原来那高官的讲话不过只是一个画饼而已,8万亿的居民储蓄不仅没有流入股市,反倒是社会上的各种资金都进一步流向银行了,以至目前的居民储蓄突破了15万亿的大关。为什么8万亿的居民储蓄没有流向股市?这除了股市本身缺少财富效应外,还与居民的不敢乱花钱、乱消费甚至是乱投资有关。因为每个家庭不仅要面对“子女教育”、“子女婚嫁”、“购置住房”这样三座大山的压迫,而且子女的待业问题、职工的下岗问题,居民的生老病死问题也都困扰着每一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居民的人均储蓄本来就很低(人均1万元而已),就算是有再多的资金,居民也不敢乱花一分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14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来投资创业板,这岂不是异想天开?不知道这些编制研究报告的专家学者们(他们应算是中国社会里收入偏高的一族了),他们是否会把自己的收入拿来炒股,拿来投向创业板投资呢?
至于1900多亿元的社保基金,那同样是全国职工的养命钱。并且,社保基金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还需要从国有股权里进行补充,还需要股市里的广大投资者来为其买单。象这样的养命钱,将其投向主板市场都是承担了极大的投资风险的,同时在股市政策上也予以了大量的关照。因此,象这样的一笔养命钱,又如何能轻易涉足创业板?
毕竟创业板不同于主板,其风险较之于主板市场来说更甚。其投资资金的来源应来自于风险投资资金。而居民储蓄与社保基金都不适合进行风险投资。因此,把居民储蓄与社保基金作为创业板的资金来源,这能不误导决策层、能不祸国殃民吗?
至于说“今年11月到明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这更是对证券市场发展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到今年11月份,目前的股改基本上进入了尾声。但由于目前的股改是将全流通的风险后置,届时将会有大量的非流通股上市流通,加上新老划断的原因,再融资与IPO显然都已开闸。也就是说,在所谓的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里,主板市场原本就面临着两大扩容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再推出一个创业板来“凑热闹”,这主板市场能不“重吃二遍苦、重食二茬罪”吗?
也许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正视一个问题。根据报道,这份“权威报告”认为,创业板的推出不能太晚,其理由是,如果在明年6月份以后推出创业板,将可能造成企业因缺乏及时的投入而萎缩,或者因错过最佳发展时期不易再突破。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赞不住脚的,是一种故弄玄虚,有意耸人听闻。其目的无非是为早日推出创业板制造声势而已。
正如“权威报告”在认定推出创业板“外部条件已成熟”时所认为的那样,从宏观经济上看,去年我国的GDP达到了18.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比前年增长了9.9%,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创业板推出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支持。而从上市资源上看,深交所去年调研的3328家重点中小企业中,大约97%的企业已具备成长性。既然这些中小企业有着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支持,并且大约97%的企业已具备成长性;那么,这些企业在目前没有登陆创业板之前完全可以获得银行方面的支持,这又怎么可能“造成企业因缺乏及时的投入而萎缩,或者因错过最佳发展时期不易再突破”的局面呢?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这只能表明银行方面并不愿意向这些企业发放贷款,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既然如此,把这些银行不愿意放贷的中小企业推到创业板上来,这不明显是把风险转嫁给广大的投资者吗?这种做法,是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吗,符合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精神吗?
也许,我们的专家们也该醒醒脑子了,不要再用那种圈钱的眼光来看待股市,好象股市就是用来“圈钱”的,投资者就该做这个冤大头。也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所以,我们的方方面面的专家们闭门造车,想当然地认为“我国推出创业板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今年11月到明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其目的无非是想把这些中小企业推出来圈上一笔资金而已。因此,在这里,笔者提醒我们的专家务必要好好铭记“国九条”里的这段话:“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如果我们的专家们连这样一个大方向都摆正不了,其思想仍然还停留在“重筹资、轻回报”的“圈钱年代”里,那么,我们的专家就实在是大大地落伍了,而由这样一些专家们编制出来的“权威报告”还能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大概也就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增加一堆废纸而已。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