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国“西电东送”南线重要电源省贵州省举全省之力,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记者最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省内一些相关产业的调整未能及时到位等多方面原因,贵州“西电东送”目前仍面临四大“瓶颈”。
其一,省内电力需求不足,东送电力余量难消
据中国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总经理潘福介绍,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得比较充分,“十一五”期间,贵州每年新投产的电力机组,预计每年将在300万以上,今年可投产机组甚至超过400万千瓦。到2010年,贵州电力总装机容量将突破3000万千瓦大关。
按照贵州广东两省达成的送电协议,到2010年,黔电送粤将从以前的400万千瓦增加到800万千瓦,即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加上向湘、桂、渝等周边市场的送电,届时贵州年外送电最大负荷预计将达到1000万千瓦。也就是说,外送之外,贵州仍有200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需在省内消化。因此,如何为这些电力找“婆家”,是目前贵州电力工业保持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
贵州磷、煤、铝等矿产资源丰富,以电力为依托发展优势原材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过去几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贵州发展得最快的是铁合金、小水泥、小黄磷等附加值低,污染高的高耗能产业。去年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和电价上调等影响,这些产业立即出现一蹶不振颓势。
潘福说,贵州的电送往广东,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又主要集中在白天用电的高峰时段。由于省内电力市场的培育相对滞后,去年贵州省电网最大峰谷差已达419.6万千瓦,其中送粤电力最大峰谷差达227万千瓦。电网峰谷差过大,不仅使电网调峰压力增大,而且使错峰用电工作量也大增,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影响。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贵州能源与矿产资源的优势组合,加快全省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贵州目前已开始着手这一工作,计划到2010年,全省电力工业和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和提供的增值税,要分别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0%和48%。但这一历史性跨越如期实现,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其二,火电机组增长过快,电煤供应难以保障
“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为了保障电厂的电煤供应,贵州全面开放省内煤炭开发市场,不仅山东兖矿集团等省外优强企业纷纷进入贵州,贵州省内最大的电力企业——贵州金元集团公司等企业也纷纷投资建煤矿。到2005年底,兖矿集团在贵州控股和参股开发的大型煤矿已有6对,累计投资已达21.7亿元,金元集团公司投资煤矿建设的资金也已超过7亿元。贵州煤炭产能迅速提高,煤炭产量从“九五”期末的3000多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07亿吨,5年新增6732万吨。
然而,随着新建火电机组大量投产,贵州煤炭产量的增长并未使省内电煤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大量电厂要么嗷嗷待哺,停机待料,要么饥不择食,把掺杂了大量矸石、粉煤灰甚至泥土等的电煤,也一古脑吞下去。去年电煤供应最紧张时,全省火力发电停机和减出力机组甚至超过200万千瓦,其中贵州金元集团公司因缺煤全年少发电达47.3亿千瓦时。
其三,市场机制严重扭曲,贵电上网价格太低
作为煤炭大省的贵州省为什么缺煤?煤炭管理局副局长张仕和说,关键是电煤供应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贵州电厂上网电价太低。
考虑到省内电厂上网电价较低,电厂承受能力有限,近年来贵州电煤供应一直实行“政府指导价”,每吨煤要比省外低70至100元。煤矿按这一价格把煤卖给电厂,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要亏本,因此为保障电煤供应,贵州有关部门尽管采取对出省煤炭征收“价格调节基金”并从运输上设限等办法限制省内煤炭出省,但去年贵州出省煤炭总量仍然超过4000万吨,行政的胳膊扭不过市场的大腿。
据了解,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贵州“西电东送”价格已调整三次,但贵州送广东的出口电价仍为每千瓦时0.28元,低于省内0.35元的平均销售电价,也低于广东电厂0.465元的平均上网电价。
潘福认为,从边际成本考虑,黔电送粤到广东的落地价比当地电厂上网价每千瓦时低一两分钱比较合理,差价太大,不仅对西部欠发达省份有失公平,也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电网改造和经营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公司董事长戴绍良、贵州金元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昌隆等人建议,从“西电东送”战略发展考虑,西电价格宜及早引入市场机制,按市场可接受的水平,倒推送电省的上网电价,并采取分步到位的方式逐年提高,最终才能实现“双赢”。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