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转势了,叫“牛”声便难免多了起来。所有的媒体都欢呼,集中到几个人气网站的主页上,便会出现“万牛奔腾”的壮观场面。这是网络时代的重大特征之一:信息容易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被放大!
于是,有人受惊了,说这是在“大肆忽悠”,行情悬了!并说“股市下跌到底部时,没有人果断要求股民做多”。 这让我想起去年5月30日笔者发表的文章《到股市选美吧,酒醒后你该比谁都清醒》以及其后的一系列文章,直觉得这言论很有点“情绪化”味道,就像其去年7月曾要求“尚,收回你那支破箭”一样。换句话说,面对网络的信息轰炸,股市刚有点牛气便断言“忽悠”,是否表明其静心能力不够,心理素质太差了呢?
别的不讲,热点持续不断,个股全面活跃,且在关键点位放出300多亿的成交量,这总不会骗人吧!更何况有些人“看悬”的理由实在缺乏“创意”,无非还是全流通压力等等那点傻子都知道的东西。
笔者以为,在1300点高地被全面攻克,铁底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再谈论牛熊已经没什么意义,研究个股,把握个股上的盈利机会才是正道。而在操作之外,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何时新老划断,以及股市IPO的都将是些什么东西。两者中,笔者以为,对后者的关注才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因为新老划断的时间表虽然没有明确,但为时肯定不会太久早已被市场认同,左小蕾女士当年关于“新股发行是股市发展的永动机”的论断虽然失之偏颇,招人嫉恨,但股市要恢复融资功能,要有新鲜血液的看法绝非妄言。所以,条件成熟时开启IPO是铁的趋势,重要的是我们会迎来什么公司。因为人所共知的是,中国股市前4年之所以差点崩盘,根本的原因还是上市公司中“银广夏”、“蓝田”太多了,股权分置不过是“让烂者更烂、好的变烂”的机制而已。
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笔者也受了“刺激”。
“刺激”之一来自中石油,香港最牛气的“赚钱机器”把好处几乎都给了“境外投资者”,而我们得到的“收益”竟然是汽油涨价不断。
“刺激”之二来自建设银行,靠行政注资数百亿美元“脱困”了的国有商业银行,竟然以我们眼里的超低价登陆香港股市,转眼就涨,给“境外投资者”带来财源滚滚,而我们,却只能看着眼红!前几天,有几位记者朋友追着向笔者打探炒港股的“渠道”问题,着实也让笔者为境内股市感到惋惜:好股票都“留洋”去了,这境内A股市场能好得了?不成人家的“影子”才怪。
建行去了,为“境外人民服务”去了,何时“海归”还难说。但木已成舟,除了“忽悠”(吴敬琏语)两声“贱卖”,我们也没别的法子。可现在听说中行、工行等也都要到香港上市,如此下去,是不是我们拿得出手的国企都要告别境内市场了呢?可以想象,如果资源垄断的、国家信用作担保的都到了境外,那么内地投资者便只能非常“市场化”地“自由竞争”了。
然而,这又是怎样的“市场化”呢?除却糟粕的“鲍鱼”让老外和少数特权拥有者瓜分,留下“臭鱼烂虾”给A股市场投资者,这又是什么逻辑?
当然,之前的海外IPO是有理由的,“内地股市不成熟”、“承接力太差”、“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等等,都可以让中石油、建行们跟内地市场“含泪告别”。然而,现在呢?股改已然步入胜利尾声,二级市场也俨然已经彻底转势,内地券商、场外巨资都对质优企业翘首期待,此时,用国家信用、财政注资和储户投入支撑起来的工行们难道还要“彻底股改”到香江对岸?
事实上,笔者的意图有人已经讲了。人大教授赵锡军便认为新开IPO“有效的办法是把海外资源股和内地银行股优先纳入首批IPO,如中石油海归IPO、中行和工行首发IPO。”笔者以为这才是真知灼见:我们欢迎中石油海归,我们更欢迎工行、中行首先在内地登陆。因为当年“特权上市”的长江电力等例子早已说明,只要公司好,当年的“烂市场”都能承受并“忽悠”出一波行情,更何况如今的市场?
笔者相信,游说中行、工行登陆香港市场的“忽悠”从来便没有断过,但笔者真诚地希望,我们的工行,这回千万别到香江对岸,去“犒劳”巴菲特这样的“超级肥佬”了;内地股市的“穷人”多,他们更需要自己的“赚钱机器”!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