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9日,本报《大地划小解楼市饥渴》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近日,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今年的土地供应计划,让我们的这种设想有望变成现实。该计划提出,今年在经营性用地供应上,将适度控制单宗土地规模,原则上单宗地块面积控制在200亩以内。 业界人士对此纷纷表示,该计划出台,对平衡楼市供需关系、稳定房价、培育市场活力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本土中小型开发企业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国土局:鼓励竞争,促进供应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龙跃永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原则适用于城市“一圈层”(即外环路以内)的所有“招、拍、挂”地块。他表示,此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竞争门槛,鼓励各种规模的开发企业参与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鼓励他们开发各种档次的楼盘,从而满足社会各阶层的购房需求;二是适度控制地块规模,可以缩短建设周期,有利于及时地为市场提供住宅供应,缓解供需矛盾,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对有关人士提出此举会削弱部分开发商投资积极性的说法,市土地拍卖中心主任刘建平给予了回应。他说:适度控制地块规模后,开发商拿地的资金投入降低了,开发周期缩短了,资金周转回笼加快了,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意味着投资风险降低了;对整个楼市来说,也会更稳健、更有序。他认为,此举不仅不会制约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反而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投资积极性。
    该文件的出台,是否意味着成都楼市大盘时代的终结?对此,龙跃永表示,大宗地块的推出,是与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因此会非常谨慎;今后只要城市发展规划需要,还是会适时地、适当地推出大宗地块,但200亩以内的地块肯定是绝对主流。
    开发商:打破垄断,平抑房价
    根据市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2月,在商品住宅预售面积增长27.2%、占全年住宅销售面积近9成的情况下,我市现房销售面积同比却下降49.7%。由此可见:商品住宅竣工量已显不足;同时,空置一年以上的“滞销住宅”面积下降了31.9%。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认为,成都商品住宅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迹象,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市场供应。
    在去年底《大地划小解楼市饥渴》的报道中,本报明确提出:“大盘化造成了有限的土地供应不能整体变现为住宅产品,降低了土地开发住宅的产出效率,实际上造成了供需不平衡。”今年市国土局供地计划出炉,让我们看到了缓解住宅市场供需矛盾的希望,引来业界一片叫好声。
    成都金房集团总经理王小白认为,政府每年推出的土地总量是有限的,大盘占据了其中相当部分的土地资源,却又不可能整体开发、快速变现为住宅产品,这就产生了土地投放与住宅产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楼市的“饥渴”。地块控制在200亩以内,将大大缩短产出周期,提供即时产品供应,弥补供应短缺。
    万博置业董事长米瑞容表示,该措施的出台有利于促进楼盘开发在区域分布上的合理化,在价格制定上的均衡化。她认为,大宗地块容易造成楼盘呈板块状密集分布,有碍城市发展的合理布局。同时,过多地推出大地块,容易形成区域性的土地垄断,直接后果就是开发商能够形成区域性的价格垄断,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地块划小后,多家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可以形成价格制衡,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中小企业:重返楼市的机会来了
    截至2005年底,成都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已达1260家,但活跃于楼市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巨头们的狂欢。在去年的土地交易中,主城区几块总价超过5亿元的大宗土地,均被有着雄厚经济实力的重量级开发商拿下,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沦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如何改变这种“边缘化”的状态?本土企业曾做过多种努力和尝试。去年盛夏,由一家本土知名开发商发起、多家本土企业参与,组建了一个以共同拿地为目的的联盟,然而由于在职能分工、地块分割、利益分配等问题上无法协调,最后无疾而终。
    王小白认为,大宗土地推出后,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因为土地总量有限,一家拿走了一大块,剩下的只有多家企业来分食,必然产生“哄抢”,抢不到就要“挨饿”。所以,近来频频出现了“小地块、高价格”的现象。
    在采访了多家本土中、小企业后,记者发现,由于对中、小地块的需求极为强烈,新供地计划的出炉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普降甘霖”。永海实业负责人称,这项政策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改变中、小型企业的“边缘化”状态。众意置业邹总认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开阔。另一家开发商则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拿到地了,这项政策让他们有了重返楼市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