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友达未来除了供应明基和广达所需外,对全球其他厂商的供应也采取开放态度。”友达光电董事长李琨耀表示。
2006年4月7日,中国台湾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友达光电宣布通过价值22亿美元的换股交易收购竞争对手广辉电子。 新友达股本将达756亿元新台币。这笔交易揭开了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台湾平板显示器行业整合浪潮的序幕。
中国台湾主要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是“面板五虎”:友达光电、奇美电子、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广辉电子。论产业规模,中国大陆的京东方、上广电远小于台湾企业。
如今友达合并广辉电子,新友达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越奇美,达到与韩国两大厂(LG、三星)比肩的水准,预计2006年底友达的7.5代线开工,有望成为囊括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的“三冠王”。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国台湾企业高歌猛进之时,大陆同行却处境尴尬。
五虎变双雄?
液晶面板业是典型的“富人游戏”。
建成一条液晶面板的五代线要花人民币100亿元,而一条六代线更需要150亿-200亿元。由于液晶面板(屏幕)占液晶电视总成本比例超过60%,对下游影响巨大。在当前的全球市场,日本夏普居于技术领先地位,韩国、中国台湾企业全力追赶,大陆厂家(京东方、上广电)尚难支撑局面。
液晶面板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2004年“全球五大”占据了93%的份额:日本(夏普)约占27%,韩国两家约占37%(LG 21%、三星 16%),中国台湾两家约占28%(奇美17%、友达11%)。由于夏普面板主要是自用,因此流通市场几乎被韩国、中国台湾四巨头瓜分。
市场的寡占局面仍在延续。2005年全球寡头的六代线陆续投产,新的六代线、七代线还在兴建之中。走在前头的夏普持续扩充高端产能,而三星的七代线已经投产,LG重点提升40英寸以上面板产能;中国台湾企业更是后劲十足,除了奇美扩产、友达上7.5代新线,中华映管、广辉电子、瀚宇彩晶也均有六代线投产。
友达光电合并广辉电子之后,全球市场占有率约19%,已经逼近了三星、LG;而业界则在猜测奇美电子与“老三”中华映管的合并案。华映方面已经表示对可能的合并持欢迎态度。一旦瀚宇彩晶被吃掉,或边缘化,“面板五虎”就演变成了“面板双雄”。
最新的合并案预示了全球液晶面板业“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产业格局。遗憾的是,不久前内地上市公司京东方(000725)刚刚上交了一份难看的作业。
京东方巨亏背后
2006年3月31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2006年第一季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告称:2006年第一季度亏损额“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主要原因是“17英寸显示器用TFT-LCD(液晶面板)产品因处于业务经营淡季,产品销售价格与2005年第四季度相比继续下降。”
这是京东方今年第二次报亏。此前曾公告预计2005年公司将亏损不超过16亿元。
“现在京东方只是出了季度亏损近5亿元的预报,正式年报还没有出来。因为总亏损额是合并了包括显像管、TFT面板等业务,其中有多少是亏在TFT项目上的,现在还看不到。”元富证券分析师李刚对记者表示,“但是今年一季度的亏损基本在意料之内。”
亏损的直接原因是:一段时间以来,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报价跌得“一塌糊涂”。
15英寸、17英寸是京东方的主力面板产品。根据来自WitsView的数据,2005年12月下半月这两款面板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4美元、156美元;到了2006年3月下半月,分别跌到115、133美元。一个季度跌幅超过15%,市场压力对于京东方来讲非常沉重。
然而,在专业分析人士看来,京东方的亏损存在更深层的原因:快速提取折旧模式之下,后进厂家遭遇先行企业的“杀价狙击”。
对于面板生产企业来讲,折旧是非常大的一块成本。一般来讲,折旧年限是3到5年。既然要在很短时间内把折旧提光,因此前几年都会对利润有很大的压力。
麻烦的是,当前面板价格快速下跌,很大原因就是韩国、中国台湾的同类(五代线)厂家已经相继近乎提完折旧,因此他们挑起杀价竞争具有成本优势。换言之,在液晶面板这个行业,“先入为主”有时能战胜“后发优势”。
京东方日子不好过,另一家上广电是非上市公司、不公开财务报表,业绩状况不得而知。
“对后进企业来说,供应链可能也是个隐患。”李刚认为。
液晶面板业的上下游非常封闭,原材料都是专供液晶面板厂使用的,跟其他产业基本没有交叉。因此面板厂商跟上游的关系非常关键。亏损时还没什么,景气翻升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原料供应不足。届时原料分配给谁,谁就能赚钱。现在上游供应掌握在韩国、中国台湾的企业手中,京东方、上广电竞争原料资源可能会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亏损时期苦撑、市场好转却原料不足的尴尬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此前京东方公告向浙江京东方增资5000万元投资建设上游项目也就不难理解。
技术、人才瓶颈构成两难处境
同样是投资规模庞大、景气变动频繁,芯片业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扶持液晶面板行业的呼声则回应不够。
主要原因是:面板产业处于下游,被公认属于“民品”领域,因此不惜工本的国家战略投资计划尚未眷顾。相对而言,财力雄厚的经济发达城市对上马此类项目倒是兴致勃勃。
对于渴望引进液晶生产线的城市来说,京东方、上广电的境况值得关注。
宏观来看,大陆企业进入液晶面板行业的时间点比较吃亏。过去韩国、中国台湾企业进入时面对明显上升的景气周期,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需求虽有短期落底,长期增长得非常快,企业赚得多、亏得少;现在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生存环境有所恶化。
既然跟进成熟生产线遭遇“杀价”,如果“跳级”采用昂贵的高世代生产线会怎样?
全球第一条六代线(夏普)投产于2004年一季度,韩国、中国台湾跟进于2005年,主要的生产线今年才开始批量生产。而大陆企业缺乏技术积累,上广电获取的是退出液晶面板业的NEC的技术,京东方则购买了韩国现代的液晶面板部门(3.5代线)并合作开发了五代线,因此两个厂家的技术都缺乏优势。
“当前大陆企业面临两难处境。上成熟的五代线肯定亏,可是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上马六代线又有很高的风险。”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没有解决技术来源,自主研发的成功机会不大。”
“事实上,想上生产线的企业都有地方政府支持,都有各种融资的办法。钱不是真正的瓶颈。但是,把专业的液晶面板生产当成‘资本运作’是非常危险的。”该人士补充道。
虽有资本密集的特性,液晶面板行业更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专业性、更新换代甚至超过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建厂光有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当前大陆企业缺乏相关背景,挖韩国、中国台湾的技术人才有困难,培养专业人才有待时日;除了少数企业高层,更难搞定的是大批富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
目前尚无韩国、中国台湾的面板大厂到大陆设厂的消息,转移技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把技术转移到大陆等于是在培养竞争对手;加之面板厂在工人、土地方面的成本不高,因此除了后道工序,来大陆建厂也缺乏积极性。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