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建国 郑 杨
    
    记者:春兰是个以不断的创新来彰显个性的企业。在春兰管理体制的沿革史上,您认为哪些模式是属于春兰“个性化”的东西?
    
    孙庆:春兰在管理模式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一是在企业发展初期,公司采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另一个是企业发展壮大以后,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的矩阵式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春兰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运而生,发挥着各自不可取代的作用。
    
    早期我们之所以选择“扁平化”模式,是出于“船小好掉头”的考虑。把决策层和管理层合二为一,决策中可以免除很多繁琐的程序,大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这个阶段持续到1996年,不足之处便显露出来。“扁平化”模式在管理上的粗放,适应不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为市场竞争加剧到一定程度,会使一些原来看上去不是很重要的管理内容,同样变得很重要。于是,我们采用了新的“矩阵式”模式。它的精髓就是把执行层、监管层和决策层分开,形成三个层面,以条块结合的方式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记者:从“矩阵式”管理的诞生及其运用来看,它更多地存在于一些产业发展快、变化大的科技型企业。那么,它是如何适应春兰的发展呢?
    
    孙庆:“矩阵式”管理之所以适用于春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有了立法和监管层面,对企业运作过程中的指导性和监管力加大了。原来的“扁平化”管理是首长负责制,总经理、厂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决策都由他做出。而现在,管理层必须按照基本法规行使职权,否则就会受到监管层提出的警示和质询。
    
    第二是由于建立了一些公共的平台,集团的整体性资源得到了共享。比如,集团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信息资源,但如果都去搞一套计算机系统,各自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所花费的代价就相当高,得不偿失。而由集团统一建立信息系统,不但运作成本会减小,而且管理的专一性、安全性和精细化都会更高。
    
    第三是对于管理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建立了一整套专家班子,适应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由集团的职能副总裁牵头的一些处室,在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就做得非常具体。比如在市场管理上,原来非常粗放,只能要求商家卖出多少我们的产品;而现在,产品的成交价是多少,展台是什么形象,这些详尽资料都能够即时获得。
    
    总之,通过近年来对矩阵管理模式的运作,我们感觉它总体上是适合集团目前发展的。
    
    记者:不管从“扁平化”到“矩阵式”的转变多么适合春兰,管理体制上的破旧立新向来都会遭遇相当大的阻力。您作为春兰的高管之一,对此有何体会?
    
    孙庆:不错,任何一种新制度的推行不可能不遇到阻力,春兰矩阵管理的推行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贵在坚持。拿企业的采购来说,众所周知,其中是包含着很多利益分配问题的。因此,当我们最初简单地把工厂的采购权全部收到总部时,阻力非常大。这也迫使我们后来作出了一些调整,工厂保留一定采购权,但要由采购平台来制定程序,实施监管。工厂可以对分供方的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但采购平台将对其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审查,然后再作决定。
    
    再如企业的信息化,为了克服阻力,顺利推进,春兰特别把它定为“一把手工程”,以防一些单位的主要领导漠不关心。但事实上阻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信息化必然要求透明化,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并不愿意将自己内部的情况和盘托出。因此,近几年来我们一直不敢对此稍有放松,到现在信息化已经变成一种强制性的机制,得到了各个管理层面的高度认同。
    
    记者:春兰的创新型矩阵式管理运行到今天,是否出现了新的问题?
    
    孙庆:矩阵管理运行四五年来,为春兰带来了质的变化,同时确实反映出了一些弊病,其中最突出的是企业运作效率问题。与原来的“扁平化”模式相比,增加了一个层面后,管理必然不如原来高效。矩阵模式使企业的决策权沿着纵的和横的两个方向分散化了,节点比较多。因此,一些跨国公司中并不罕见的“大企业病”,对于春兰来说是需要警惕的。
    
    不过,是否选择这种模式,关键要看出现的问题有没有超出企业能够容忍的一个度。现在看来,矩阵模式解决了春兰历史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比较适合于春兰的现状,因此应该成为我们眼前的选择。
    
    记者:说到“眼前的选择”,是否意味着春兰的管理模式在将来还会发生变化?
    
    孙庆:不必说将来,事实上,春兰的矩阵模式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行框架之下,我们一直在实施着改良性措施。2005年,针对如何提高运作效率,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管理内容。比如,虽然在整个集团内部,我们要求“矩阵式”,但对于下面每个工厂内部,我们却要求他们尽可能“扁平化”运行,以此来弥补运作效率的不足。为了精简机构,我们作了很多必要的组织合并,比如围绕着生产,原来有生产科、采购科、供应科等,现在把它们合并成了一个制造部,统管从采购到成品的全部工作。这些改良措施通过去年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春兰的管理模式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适应,而非锁定于某一个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创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