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刚刚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今年1―3月,我国出口外贸总额1973亿美元,进口1740亿美元,进出口相抵,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3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4%。其中,3月份贸易顺差近11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也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正确看待贸易顺差,绕不过加工贸易这个因素。4月11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分析,去年中国出口的7600多亿美元货物产品里,58%的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中国去年算总账,贸易的顺差也就是1000多亿美元,如果扣除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再出口,扣除他们所实现的净顺差的话,我国实际上也就是二三百亿美元的顺差。基于这种分析,影响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问题以及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产业竞争能力的上升速度远快于美欧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对挑战,进一步固本强身,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与过去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外贸顺差增长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特别是一些领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疲软,企业销售依赖海外市场。在纺织品、鞋、玩具等行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价格下降,利润微薄。这种粗放式外贸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加剧贸易摩擦。今后,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外贸结构。在出口方面,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抓手,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口方面,支持高新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开展跨国采购和直销。
此外,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特别是要着力开拓农村市场,进一步发挥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不仅能够消化更多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拉动进口增长的根本动力。
《人民日报》 (2006-04-13 第06版)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