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昏昏沉沉的小盹中听见机舱内响起广播,得知飞机旋即便要降落,于是打开身边的舷窗,一片耀眼的橙色的光就在舷窗开启的瞬间扑面而来,亮得叫人疑惑是否正在星河中穿行。贴近舷窗定睛再看,方才确定那连绵无际的橙光乃是人间的灯火。 此时,乘务员的声音再次在广播中响起:布鲁塞尔国际机场即将到达。
在后来的采访中,比利时经济、能源、外贸和科学政策部长Marc Verwilghen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纵横遍布比利时全国的高速公路总是通宵达旦灯火通明,连太空中的宇航员都可凭此辨认出比利时的位置。
地缘优势:中心的中心
对于投资地的选择,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总有一个中心区域被定义为最佳地理位置——在这个区域内,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距离接触到大量制造商和消费者市场。对于欧洲而言,这个中心区域的脊柱即从英国北部的利物浦直到意大利北部的热那亚,在这个长约1500公里、宽约200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集中了欧洲65%的经济活动,同时容纳了7000万居民。
而比利时正处于“中心的中心”——位于连接德国、法国、英国及荷兰的交通要道之上的比利时,素来以其战略性的地理位置而拥有“欧洲之心”的称号。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让比利时这个国土仅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仅1000余万人的小国家,有了经济“向外发展”的先天优势,并得以跻身世界前20位经济体。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比利时受到各大国际组织的青睐。在首都布鲁塞尔地区,聚集了欧盟总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以及大大小小约1400家国际非政府组织,此外,还有许多跨国公司亦将欧洲总部设在这里。早在新加坡等国之前,比利时即已呈现出“总部经济”的特色。Verwilghen部长介绍:“比利时是欧盟六个创始国之一。比利时的政治官员对于欧盟结构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利时作为欧盟的首都,也就不言而喻地成为欧洲的首都。”
不过,地理位置也给比利时带来过麻烦,两次世界大战中,地处欧洲中心的比利时曾不堪其扰。在世界大战前,比利时已积累了深厚的工业基础,早在19世纪初,比利时即于欧洲大陆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在机械制造、汽车装配、能源发展、石油化工等传统工业上积累甚丰。世界大战一度打断了比利时经济的发展,好在战后的比利时经济恢复较快,除了因为“外向型经济”的缘故而直接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年份以外,其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2%以上。近年来旨在减少政府行政支出并降低失业率,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经济上的改革,世界银行对比利时经济做出了“发展态势良好”的评价。
尽管拥有上佳的地理位置,但比利时的自然资源却并不丰富。瓦隆大区曾经盛产煤矿,但目前其煤层早已开采殆尽。在优势与劣势并存的情况下,比利时致力于将自己的“先天地缘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并将之转化为创新优势。加强商务贸易、发展服务业、吸引外国投资于是成为比利时发展经济的三大侧重点。
打造吸引资本的优良环境
如果仅仅占据一个好位置,却没有创造与外面世界的“沟通能力”,那么只能坐井观天,最多不过雁过拔毛,最后别人也许会绕道而走。比利时显然早已深谙此道,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发扬开放的贸易文化、提供优惠的投资政策、培养高性价比的劳动力、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将比利时打造成为欧洲外资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比利时的基础设施堪称“面面俱到”。不仅国内铁路十分发达,比利时与周边国家之间也均有高速铁路相连,从比利时出发,可坐火车直接前往阿姆斯特丹、巴黎、法兰克福和伦敦。从布鲁塞尔到巴黎,坐火车只需约一小时。在前往安特卫普的列车上,记者遇到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家人刚刚坐火车从巴黎的迪斯尼乐园游玩归来。有了高速铁路,巴黎对比利时而言便近在咫尺。
与铁路同样便利的是遍布全国的7条国际高速公路,它们分别通往法国、德国与荷兰,并可通过法国到达英国。对于驾车者而言,比利时的高速公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免收过路费。便捷的水路和航空进一步提升了比利时的“畅通性”。安特卫普作为欧洲第二大港口,已成为众多物流公司的必占之地。而硕大的比利时国际机场内一架接一架起飞的飞机,则显示着这个欧洲第五大货运机场非凡的运营能力。
享有“宽带之国”美誉的比利时,拥有欧洲领先的通讯设施和服务。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下,比利时的通讯市场上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通讯巨头,消费者由此得以获得高性价比的优良服务。
比利时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自1993年起正式引入了联邦制,目前,比利时根据地理区域和民族分布分为三个大区,即法兰德斯大区、瓦隆大区和布鲁塞尔首都大区。与此同时,比利时还存在三大语系,其人口的57%讲荷兰语,42%讲法语,还有1%讲德语。
多民族和混合语系的存在,让这个小小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对多样文化采取“兼容并收”的态度。开明的态度、多语言的技能让比利时人从不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自己有限的市场上,而是积极参与和外面世界的交往。比利时商人很早就把自己的足迹延伸到欧洲各国,进而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比利时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于国际贸易一贯的开放态度,成为比利时竞争力的一大驱动因素。Eurostat的数据显示,比利时在货物贸易上的开放度在欧盟国家中居于首位。历年来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均占GDP的80%,2003年服务业进出口额占GDP的15%。Verwilghen部长表示:“对我们来说,国内市场只是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国外市场。一般而言,我们的出口规模超过进口规模的5%-6%的GDP。因此我们生产的产品都必须是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比利时对外贸易很大一部分都由比利时的中小企业完成。比利时中小企业众多,95%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型的,其中不少企业为家族控制,这些中小企业成为比利时经济的重要力量。
比利时不仅在税收制度上对外来投资提供优惠政策,而且在财务上为企业投资提供帮助。“如果你在比利时投资的话,或者是把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外国公司,将享受优惠的用于投资的银行贷款利率。我们是欧洲唯一在此领域实行此项政策的国家。” Verwilghen部长解释道,针对不同的投资者,比利时提供个案的财务、行政上的支持。
作为优质劳动力的产出地,比利时的教育业早已声名在外,曾培养出一大批技能高、进取心强的人才。由于跨国公司很早就进入比利时市场,比利时的大学及高等学院因此学科宽广,在任何时候总能确保他们所提供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符合全球市场的要求。“我问过很多在比利时的外国人,他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孩子在比利时的学校教育质量十分高。” Verwilghen部长说。
高素质的教育,加上在技术创新上的大量投入,为比利时带来了极具竞争力的生产率,在2004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比利时的劳动生产率名列全球第七位。与此同时,比利时劳动力的平均成本却低于德国、法国和北欧国家。
比利时的高性价比不仅反映在劳动力上,也反映在其生活质量上。Verwilghen部长毫不讳言:“众多国际组织选择落户比利时,很重要的一点,也因为我们有舒适的生活。” Verwilghen部长将“舒适的生活”形象地用餐馆密度来加以说明:“在比利时,每平方公里以内,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出两到三家明星餐馆。”
的确,漫步在比利时古老的城市中,体验各种风格的“吃文化”,犹如品尝这里出产的巧克力或是啤酒一样,让人放松而享受。而从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和为此付出的成本这两者的关系来看,比利时的生活成本比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首都都要低。
构筑“网络型”的创新体制
创造“知识经济型”的国家,成为现代国家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知识经济”由国家、企业和公民三个层面构成。对于国家而言,在于是否创造有效的支持知识创新的宏观环境;对于企业而言,在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并能增加价值创造;对于公民而言,在于是否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具有企业家精神。在这三个层面上,比利时的表现处于欧盟国家的中上水平,根据欧盟的创新表现指数,比利时在28项指数中,有16项超过平均水平。
在很多外国人眼里,比利时的政府体制可以用“复杂”来定义,政府网页上的四种语言——法语、荷兰语、德语、英语,提醒着外人对这个尽管不大但“情况复杂”的经济体,需要进入到“地区”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在欧洲国家中,算是比较独特的。
1993年正式引入的联邦制,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制,联邦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负责领域虽然在纸面上能够较为清楚地罗列,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有许多磨合的地方。在知识创新领域,联邦政府逐渐将具体的预算和项目下放到各个大区政府,除了在教育体制、国际合作方面,联邦政府起主导作用以外,其余方面都由大区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来制定自己的创新预算和活动。
比利时目前在研发上的投入占GDP的1.41%,这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1.67%。但相对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将研发投入的30%-40%用于国防领域,比利时没有任何在国防研发上的开销,大部分投入都进入产业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从研发投入的趋势来看,比利时在过去10年中的年增长率为3.3%,而其他欧盟国家的平均年增长率为-0.7%。联邦政府的“创新目标”是到2010年,其研发投入达到GDP的3%。2005年,联邦政府决定开设“点子基金”(Ideas Fund),目前的启动资金为1.5亿欧元,希望未来通过和地区政府的合作,将资金扩大到5亿欧元,来帮助更多的有创新精神的企业。
实行联邦制后,各个大区获得更多自治权,也就意味着对自己区域的“创新能力”承担更多责任。每个大区政府都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纷纷提出因地制宜的创新目标和措施。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提出“专注”策略——将创新政策专注在三个最创新的部门。瓦隆大区将投入
2.6亿的研发预算,并为新兴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辅助政策,法兰德斯大区设置法兰德斯创新基金,来帮助年轻的创业家实现他们的想法。
在企业层面,大学研发与商业生产结合,成为比利时创新模式的一大特色。在比利时的大学周围,集聚了一批与其技术开发相关的新兴公司。大学与企业联手,互补资源优势,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随后进入国际市场。
“集群”、“会员网络”成为创新组织的关键词。在比利时领先的高科技行业比如微电子、生化领域,出现了连接大学与企业的中间“媒体”,很多以非盈利组织的形式构成,这些“媒体”虽然规模不大,比如在微电子领域颇具盛名的数字信号处理谷的工作人员只有5个,但里面的人员同时具有该领域的知识和商业领域的知识。这些“媒体”帮助大学和企业相互沟通、了解、并成为“合作伙伴”,构筑成一个资源共享的创新网络。这些网络组织架构简单,运作灵活,并且专业性强。在立足于当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延伸,甚至跨越国界,和其他国家相似的集群合作,从而产生更大的“集群”效应。
在公民层面上,比利时历史悠久的教育体系培养了远近闻名的高效率“人才库”。但在尖端科技的人力资源方面,比利时并不占领先优势,这和研发投入、薪金水平相关。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人员,比利时政府已经开始加大这一领域的投入,促进跨国间的交流项目,并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国研究者参与到比利时的研发项目中去。
瓦隆大区的新生
瓦隆大区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比利时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在经济结构上所进行的调整和应变。只有欧洲1%的人口,却承担了世界1%的出口,这两个1%乃是如今的瓦隆人深以为豪的数字。位于比利时南部的瓦隆大区是目前世界上人均出口额最高的地区之一,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这一年间,瓦隆大区的人均出口额高达9946欧元。
作为昔日欧洲首屈一指的重工业所在地,瓦隆曾经是比利时经济的巨大发动机。丰富的煤矿,茂密的森林,便捷的交通,种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令瓦隆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中大放光芒。由于瓦隆的贡献,小小的比利时在19世纪陡然跻身于欧洲第一工业大国与欧洲最富国家之列。
然而,一切都在战后峰回路转。1958年对整个瓦隆而言是道坎:煤矿挖空了,工厂陈旧了——一个时代结束了。面对美国、苏联这些在20世纪迅速崛起的庞大竞争者,彷徨中的瓦隆决定,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知识与智慧上。于是,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在这一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正是它们为瓦隆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工业的深厚底子上,瓦隆开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在过去数十年间逐渐形成。沙勒罗瓦市现在已是瓦隆著名的航空航天与石化产业中心。蒙斯市将科研与产业完美结合,大力发展新型陶瓷产业。而布拉班特瓦隆则在新鲁汶大学的影响下,成为生物医学及制药产业的重要基地——如今,每隔15秒钟就会有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被注射瓦隆生产的疫苗。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正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向着高精尖的方向不断发展。无论是钢铁工厂还是化工厂,无论是纺织厂还是玻璃制造厂,都在车间配备了精密复杂的计算机和机器人,产品的品种和附加值不断增加,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受益于此,瓦隆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升高。
为了促进出口,1990年,瓦隆出口局(AWEX)正式成立,该机构在海外设立了超过80个商务代表处,它们不遗余力地为瓦隆大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探索市场、预测商机,为推动瓦隆大区的产品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瓦隆大区还为中小企业设立了“援助基金”,该基金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信息,组织企业代表到国外进行考察或举办展览,还为有困难的小企业提供30%-50%的旅行费用,同时为它们承担出口风险。
除了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瓦隆还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交通。瓦隆拥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巴黎、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距离瓦隆都不到300公里,而1994年开通的英吉利海底隧道则使从瓦隆驾车直达伦敦成为可能。此外,瓦隆历来是欧洲的水运中心,马斯河、埃斯考河与莱茵河及其支流、运河在瓦隆共同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水系,9000吨的巨轮可通过阿尔贝特运河直达瓦隆的列日市。
完善的交通为瓦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瓦隆拥有130个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区,它们全部位于公路或铁路干道沿线。
为了鼓励投资,政府还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尤其鼓励多样化的中小企业在瓦隆安家。按照瓦隆的投资政策,凡是人数在250人以下的公司,无论其是否比利时企业,也无论其在何处建厂,均可享受占其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投资补助,补助比例视其创造新就业机会和附加值的量而定,同时,凡在瓦隆大区战略领域的投资将获更多补助,这些领域包括新材料、通讯、航天、微电子、生物技术和农业食品等,补助比例最高可达21%。
如今的瓦隆,又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正如它所属的国家一样,创新,成为它获取新生命的源泉。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