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李雪山 本报记者苏群
从2005年年底开始,海南可谓是利好消息不断,一位金融界人士向记者透露,“十一五”期间海南获得的授信额度将超过2000多亿。而仅见诸媒体的大动作就有:2005年12月24日,海南省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金融合作战略协议,建行将向海南提供5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支持。
2005年12月31日国家开发银行与海口市政府签署第二轮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将在“十一五”期间给海口市200亿元政府信用额度。同一天下午国开行与三亚市政府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为三亚提供57亿元政府信用额度。
2006年3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元与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啸风和省委副书记、省长卫留成在北京会谈达成口头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与海南省进行全面战略性合作,“十一五”期间,给予海南600亿元-800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新增50亿元软贷款推进海南新兴工业省建设,新增50亿元软贷款支持海南新农村建设。
2006年3月22日,中国银行与海南省政府签署了600亿元金融合作协议……
曾经被金融界人士视为“金融高风险区”的海南在一年当中获得如此多国家级银行的支持,实在是历史上所鲜有。有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评价说,银行之所以愿意把大笔资金投向海南,说明对海南充满信心。曾经戴在海南头上多年的那顶“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如今在银行家们挑剔的眼光中,已经被摘除掉了。
尽管这一系列的利好确实让人兴奋,但如何面对大笔资金,如何管好用好并使之产生良好的回报,当地政府部门必须尽快拿出具体办法。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在经历了太多的金融风险陷阱之后,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把“不见兔子不撒鹰”作为防贷准则。尽管各大银行给予了海南如此之多的“厚爱”,但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大家在发放贷款资金的具体操作程序上,肯定会相当地慎重和严格。每一份贷款后面,都要有一个可行的项目与方案。如果项目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这些授信就犹如纸上画饼。因此,如何拿出可行项目争取将授信金额变为可用的资金,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海南工作生活时间稍长的人们想必对上个世纪给海南金融业带来严重创伤的事件都还记忆犹新:1990年代中期前后进入海南的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由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灾难,形成的不良贷款1000亿元左右,以致很长时期内,消化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金融部门长期头痛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大银行对海南冷眼看待的深层原因。此外,有了钱又该如何使用,这又是个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个经济拮据者,突然得到了一笔又一笔的资金支持,当然会感到兴奋,但海南更需要的是理性,应该思考如何避免重蹈当年的覆辙。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