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和海运权威分析机构英国Clarkson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第一强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5%。国际造船业的前7名全部由韩国公司包揽。然而这些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巨头,近年来却频频投资中国,大有把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之势。
几大船企竞相投资中国
据韩国驻华大使馆产业参赞金东善介绍,目前,包括三星重工业、大宇造船海洋、现代综合商社在内的多家韩国造船厂都在中国建有工厂,已经总计投入资金80亿元人民币,计划投资金额将达到170亿到200亿人民币之间。
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计划在烟台投资15亿美元建设一座生产能力414万载重吨的大型造船厂,这样的规模相当于再建一个新的大宇造船公司;三星重工业已在华建有两家船体分段生产厂;韩国现代综合商社的“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于去年正式投入运营;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现代重工集团也在制订进入中国的时间表。
向中国转移是迫于成本压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韩国造船企业之所以纷纷向海外转移,主要是迫于国内的成本压力。造船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船体分段更是造船业中劳动最密集的环节。仅从劳动力成本而言,中国只有韩国的1/9。
同时,美元贬值和钢材价格一路攀升使韩国造船业利润不断缩水。2004年钢板价格上升了1/3,在这种情况下,韩国造船企业一方面大幅增加中国板材的进口量,另一方面就是向中国等地转移生产厂,借助国外低廉的生产成本弥补原材料上涨的损失。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的梁文川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进入中国的韩国造船企业大多选在山东。一方面是因为山东离韩国不远,运输方便成本低;另一方面,山东本身就有不少中小型造船企业,合作起来有一定的基础。
韩媒体的态度比较保守
韩国媒体对于韩国造船企业纷纷到中国建厂一直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朝鲜日报》就援引造船行业有关人士的话说,虽然进军海外有其必要性,但是盲目转移有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泄露,影响国内就业,因此有必要三思而后行。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韩国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向中国转移生产厂有利于韩国保持自己的优势。首先,韩国目前已有的订单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生产能力难以负荷。韩国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郑圣立就告诉记者,大宇造船公司在韩国国内的生产能力已达到极限,因而丧失了很多承造新船的机会。金东善认为,中国和韩国地缘相近且造船基础设施齐全,可以进行稳定的船舶生产,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建厂土地和技术人员,是海外投资的理想所在。
其次,将部分工作转到国外后,韩国企业可以更集中于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三星重工业公司总经理金澄完告诉记者,韩国造船业为了捍卫第一的位置,把国内的生产目标定位于超大型油轮及液化天然气船,以技术取胜;一般的船舶生产都转移海外,主要以低成本取胜。
同时,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国,但在技术、管理和规模上与韩国还有一定距离。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池万洙告诉记者,目前韩国造船企业感受到的压力还不算大,中国在造船实力方面与韩国的差距还有5到10年。
尽管如此,“韩国造船企业对于到中国来建厂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梁文川告诉记者。除了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生产整船之外,其余四家韩国造船厂在中国建设的都是船体分段厂,运往韩国进行组装。青岛现代造船有限公司虽然制造整船,但都以制造1到2万吨的中小船只为主,技术含量并不高。金澄完也曾向媒体透露,中国造船厂早就提出过共同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议,但三星因担心造船技术外流而未予同意。
不过,池万洙告诉记者,中韩在造船业方面的竞争格局其实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双方通过寻求不同的市场定位,分工协作。“这正是韩国造船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主要原因”。谈到韩国造船企业移师中国对中国造船企业的影响,梁文川认为,“韩国造船企业纷纷进入必然会挤压中国造船企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小型造船企业。”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