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陕西省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振兴装备制造、能源重化工、有色冶金等行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在全国宏观经济好转的情况下,陕西省工业运行态势良好,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产销衔接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新产品创新能力加强,工业经济效益逐年上升,连创新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工业经济驶入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强,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十五"期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趋于合理,在原有的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础上,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器制造等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增强,经济总量逐年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555.01亿元,年均递增15.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超过6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九五"末的34.8%上升到42.3%。
    从"十五"期间工业发展变化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见附表一),"九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1%,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对GDP的贡献增大。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267.18亿元,占GDP的34.5%,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9.4和10.3个百分点。附表一 "十五"工业增加值比重表
年份 占二产比重% 占GDP的比重%
2000 58.2 25.1
2001 59.4 25.8
2002 61.5 27.5
2003 66.0 31.0
2004 67.0 32.8
2005 68.5 34.5
    二、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纷纷在陕西省以各种形式投资建厂,促进了陕西省工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5004.14亿元,年均递增13.3%,户均资产规模由1.05亿上升到1.79亿元,比"九五"末提高0.74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175.6亿元,年均递增22.9%,户均销售收入1.14亿元,提高0.7亿元。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1.55%,分别比"九五"末提高6.7个百分点和13.8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陕西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通过加大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形成多项新增生产能力,有力地支撑了陕西省工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原煤新增生产能力368.3万吨,原油开采450.4万吨,天然气开采5.8亿立方米,火力发电装机容量58.2万千瓦,热轧钢材60万吨,水泥270.5万吨,化学原料药1572万吨,乳制品1.77万吨。
    三、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加快,在全国的位次前移
    能源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全国的位次前移。"十五"末,原煤生产量10810.72万吨,居全国前5位,年均递增40.4%;原油1778.16万吨,居前5位,年均递增44%;天然气80.59亿立方米,居前3位,年均递增30.7%;发电量504.94亿千瓦时,年均递增13.3%;原油加工量1137.99万吨,年均递增15.4%。
    四、优势行业作用明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受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经济增长需求的拉动,陕西省能源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十五"期间支撑陕西省工业快速发展的主力。2005年,陕西省规模以上能源化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23.6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5.7%,年均递增31.2%。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20.94亿元,煤炭开采业152.6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8.6%和4.6%。有色冶金工业366.57亿元,年均递增39.9%。
    装备制造业作为陕西省的重点支柱产业,一直对工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尤其是在关中地区,经过长时间发展,已经陆续形成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西飞、西电、陕汽、陕鼓、西航等大型企业一直是陕西省的重点骨干企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飞机、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石油勘探仪器和煤炭勘探仪器等产品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2005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1.61亿元,年均递增20.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57.06亿元,年均递增20.6%;资产合计1162.6亿元,占全省的23.2%,年均递增9.6%。
    食品工业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扩大。"十五"末,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69户,资产合计246.28亿元,净增97.44亿元,年均递增10.6%;工业总产值270.5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8.1%,年均递增18.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6.1亿元,年均递增18.6%;实现利税48亿元,年均递增20.7%。
    五、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实现利税连创新高
    "十五"期间,陕西省工业运行质量明显好转,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9.64,比上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连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22.32亿元,年均递增32%,比"九五"时期快5.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385.9亿元,年均递增43.3%。
    六、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工化趋势明显
    "十五"期间,工业发展呈现出重工业发展加快、比重上升,轻工业发展放慢、比重下降的趋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67.1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4.5%,比2000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6.6%,重工业83.4%,比2000年上升11个百分点,高于轻工业66.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差距拉大,重工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七、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投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来,陕西省对国有企业大力实施开放式重组战略,不断拓宽省外、境外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渠道,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2005年,国有企业单位数由2000年1353减少到1093个,减少260家,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342.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2%,比"九五"末低6.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1626.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8.8%,比"九五"末提高16.3个百分点。
    八、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意识增强
    近年来,陕西省逐步形成了以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创新源头,以创新型企业集群为主体,以创新创业孵化器、国内外研发中心为平台的吸引各类创新要素自主创新生态体系。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447.88亿元,同比增长11%。全省新产品产值272.55 亿元,同比增长21.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8.2%,比2000年上升0.6个百分点。经济普查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经费58.63亿元,年均递增22.2%,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7%,比"九五"末提高0.3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全省工业企业申请专利1014件。
    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成为陕西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开发的领头羊,如陕西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大关健技术研发方面立足创新,拥有了各种专利40多项,2005年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最大规格的高精度全数控成型磨齿机YKM73125,改写了我国重载卡车、大功率柴油机组、发电机组、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大规格齿轮精密加工设备依赖进口的历史。在国际市场以创新赢得"定价话语权",实现了国产机床对欧美高端市场出口"零的突破"。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在与国际跨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合作中步步为营、奋力进取,终于迈上了直流输电成套技术产业化的自主创新之路。
    九、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了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陕西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陕西省国家级名牌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名牌产品不断涌现,有中国名牌9个,陕西名牌308个,名牌企业222个。2005年,陕西省的银桥牌液体奶、秦俑牌乳粉、陕鼓牌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庆安牌空调压缩机、汉斯牌啤酒、海升牌浓缩苹果汁等六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是陕西省名牌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十五"期间,陕西省的工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工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工业总量增速加快,经济效益大幅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和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基础产业的需求增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陕西省能源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开辟了发展空间。但是,一些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未得到根本改善,还存在着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总量偏小,工业专业化程度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精神,着眼未来,在"十五"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陕西省工业发展环境:
    一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十五"期间,陕西省关中、陕南、陕北的工业发展变化看,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陕北地区发展较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提高;陕南地区发展较慢,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与"九五"基本持平;关中地区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后,以项目带动战略为突破口,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生命线,以高新技术为代表,实现了关中率先发展,带动陕南陕北共同发展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建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能快则快、竞相发展"的原则,在关中以高新技术为主,打造先进制造业,力争把关中建设成国家级制造业基地。在陕南有序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产业,使陕南成为全省经济的新增长点。在陕北发挥资源优势,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为中心,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
    二是打造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产业。陕西省的制造业基础较好,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从建设之初在全国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军事工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输变电设备和工程机械都具有一定实力,机床工具行业的基础比较雄厚,这些都为建设装备制造业强省打下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陕西省现有制造业的优势上,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加快航天运载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大型高压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及刀具、大马力工程机械等大项目开发建设。优先发展具备领先优势和对传统产业改造关系密切的高新技术。加大企业的R&D投入力度,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解决高新技术发展扩散性弱,及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等问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
    三是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提倡节能降耗。目前节能工作存在着全社会节能意识淡薄,节能措施不到位,节能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GDP)降耗20%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在高耗能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节能降耗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推行节能新技术,以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以先进工艺替代落后工艺,以新型材料取代传统材料。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核算,建立健全节能奖惩制度,在新建、引进项目上,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设一批高效益、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环保企业,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四是积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截止2005年,陕西省现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省级名牌产品308个,名牌产品比"九五"末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国家级和省级名牌数量偏少,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很小,在全国的知名度偏低,影响力不大。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名牌,扩大陕西省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