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于2006年4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隆重开幕。有关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市长、商界名流、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各行业、各地区杰出企
业家将欢聚一堂,共同就我国“十一五”期间财富机会、政策走向及全球经济形势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作为联合承办方,从现场发回精彩的实况报道:
主持人:
下面给我们演讲的是李扬教授,李扬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主任,还担任中国金融学会的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曾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并且他还是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并且获得中国经济学的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主题: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在于稳定投资
李扬:
非常高兴第二次应邀参加财富论坛,讲正题之前就这个论坛稍微说一点感想,财富这个词开始被人民公开讲了,很骄傲谈财富,这使我想到,时光再往前推二十几年,大家不愿意说自己有财富,而且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没有财富,由于是这种情况,社会很多方面都扭曲了,特别是金融业。理财(相关:证券 财经)这样的事情过去是不谈的,我们只是说涓涓溪流为国家建设服务,没有转到以人为本的服务商面。
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财富问题被人民公然讨论,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说到我们进入财富社会,进入财富社会所有东西都要改变。作为金融业最近几年面临着非常剧烈的变动,变动就是从过去只是所谓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全面转移到为大家理财服务。我非常乐于参加财富论坛,并向大家贡献我自己的看法。
今天想从大家谈的问题就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在于稳定投资,投资问题在中国对中国经济增长来说,它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也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经济成功,中国经济快速成长,中国经济稳定,靠的是投资,但是中国经济如果说有波动,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也是由于投资出了问题。但是,对于这样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感觉,研究还不深入,探讨还不充分,因此相应的政策还有待商榷,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一点讨论。
首先从现象入手。投资的高增长是我国经济的长期突出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20多年。这一点我们可以回顾2002年末,从2002年末开始这一轮的经济波动也是因为投资增长。而且投资增长率的上升和投资率的再次高起,显然成为经济局部过热的重要原因。所以,国家在一定十七中,对某些领域,通过一些措施压缩投资应当说是宏观调控的很正常的途径。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上。而且大家可以看到,尽管这几年关于投资的问题暴露出很多,但是总体来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投资相对是稳定的,这是针对过去而言。
投资的增长率如果长期持续很高的话,必然带来两个结果。投资的时候说的是一个流量,看看存量的影响,存量是两个东西,一是投资率,一是消费率,这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我们生产出GDP了,GDP不是用于消费就是投资,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出口的话,消费之后我才能够进行储蓄和投资。由于投资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的水平上,而且有提高之势,所以我们就造成了投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这个图告诉大家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实。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资本的形成率在波动中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地在波动中下降。资本形成率或者说投资的增长率上升到这样的水平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大家都是在30%以上,现在已经接近50%。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呢?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跃进,1958到1960年,那段时候跃进必须投资,因此投资率是非常高的,以至于饿死人了,经济步入崩溃的边缘。那个时候的投资率有多高呢?是32%。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怕的投资增长率发生在1958年?1960年,那个时候只有32%,现在是多少呢?我们看到只有少数年份,我们从1978年开始,只有少数年份低于这个水平,多数年份是高于这个水平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投资特别警惕,为什么理论界始终没有放过这个题目,始终在谈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太高了。而且别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太高了,美国投资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八十几被消费了,我们现在只有百分之五十几消费了,接近一半是在做投资,理论告诉我们,要是有30的投资率就可以了,要有70%的消费率,但是中国只是五十多一点。我们每年的政府表达自己对经济的看法是通过两个文件,一是政府工作报告和经济工作会议,每一个报告都在强调要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很棘手。
我们进一步看,这个事情棘手棘手在哪里呢?我们的GDP的增长和投资的增长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尽管我们现在GDP已经不作为我们的考核目标,只是参考,但是它究竟是解决中国人从贫穷到比较富有,从过去大家都没有钱的状态到绝大多数人都拥有财富的状态,靠的是GDP的增长,GDP的增长和投资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从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在90年代后半期以后加强了。程度本身就很密切的,进入90年代以来,1992年之后,几乎是亦步亦趋,只是在这个时候稍微有一点差,如果把我们的GDP调整数字一放进去,高度吻合。这次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对投资心怀不安,但是另开生面来看,经济活动最密切的,最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和它密切相关,因此即便我们要对投资做一些贡献,生怕由于存在关系,整顿投资,GDP给整下去,这个关系需要把握的,我们对这样一个事实做一个归纳。
对于投资长期高悬的现象,理论界始终没有停止过讨论,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有八个研究所研究经济的,至少有两个研究所每年出很多的研究报告,大概长达十年左右,这样两个研究所每年的两个报告都会讨论这个问题,主题是如何把投资压下去,把消费补上去,而且开过很多治理的药方,宏观调控当局也始终没有放弃控制投资率,提高消费已经成为国策了,就好象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是国策,现在提高消费也是这样的。
但是投资相对上升的格局迄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提出问题了,一种现象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中始终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就有规律存在。事情反复出现就成了规律,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事不过三,如果过了三,这个事情就怪了,原来的想法可能就错了。我们在经济分析中,一个现象出现了三次向三个方向出现三次就认为出现了趋势,但所有这些东西都用来分析我们这个问题,都告诉我们,中国经济中存在一些非常特殊的现象,这种现象用西方国家的经验是不能引对,用我们知道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中国经济这么高,投资这么高,储蓄率这么高,中国经济有问题,应该反过来说,用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有问题,经济本身没有什么责任,二十几年显示一个趋势给你看,不知道这里边有时间问题,然后你说经济有问题,我作为研究者,我深感其中之责任。不是经济有问题,而是理论有问题,分析方法有问题。
所以我们显然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国高投资和高储蓄归结为由某种不合理的短期因素所致。因为什么政策、什么事件,二十几年用这样的事情是不能解释的。应当深入探讨背后发挥作用的长期机制,给理论界提出的任务,以及给调控当局提出的任务。
各位可能要注意一下,我们政策的演变就会发现,关于投资的问题,已经有一些变化。翻看所有的文件,严格控制、坚决杀住这样的词,现在是保持适当的水平,我今天演说的主题是这样的表述逐渐占据比较主导的地位。那就是因为,投资这个问题对中国太重要了,而投资中发生很多事情我们并不清楚,我们需要探讨。
我们刚刚说投资,大家都是从投资角度,从投资很高的角度对中国的问题提出质疑产生一些疑问。作为经济分析,全面来看,说投资必须要讲储蓄,这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研究投资联系着储蓄,储蓄没有高低的问题,我们和历史上来比,和1958年大跃进比和美国比和教科书比,那是一种比较,有它的意义,但是意义不大,最主要的意义和本国的储蓄比,投资从储蓄来看的,没有储蓄怎么投资?国民收入产生之后,消费,消费部分就是储蓄,储蓄用来支持投资,就是陈云同志当年一再说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把饭吃饱了,消费满足了,然后的部分就是投资,如果储蓄率能够支持投资率,投资率再高也没什么问题。
下面就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种情况,封闭经济的话,中国没有对外贸易,当然也没有相应的资本流动。在这个前提下,GDP创造出来之后,消费部分消费掉,消费税一部分是储蓄,比如说储蓄率达到40%,投资如果说不高于40%的话,没有问题,这是一个能够得到储蓄充分支持的投资。如果储蓄是40%,投资是30%,有10%的缺口这就是有些东西卖不出去,投资率高于储蓄率就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通过强制的价格上涨平衡储蓄和投资,历史上出现的情况主要是投资高于储蓄,也就是说投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好大喜功,由于各种的原因定得很好,没有储蓄支持,因此造成通货膨胀。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为什么陈云同志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你要考虑投资的时候,先把肚皮吃饱。
我们回想陈云同志这样的指示,反观现在的情况,我们发现,现在和过去有两个不同。这么高的投资,并没有挤压消费,这是和1958年不一样了,1958年正是因为挤压了消费,所以造成很多地方饿死人,因为没饭吃了,今天情况恐怕没有任何人认为,这么好的投资,以牺牲我们的消费为代价的。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对物价造成上涨的压力。我们历史上发生那样的现象,是以高通货膨胀为代价的,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两位数,而且连续很长时间的通货膨胀的历史,所以我们对通货膨胀非常警惕,但是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尽管投资高,高了二十多年,依然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2002年末到2005年的中叶,我们出现了相当高的投资,社会上、媒体也在天天说这个事情,CPI也就是四点几,没有什么真正意义,而且有危害性的通货膨胀。现在大家要回想一下,如果说我们的经济能够长时期保持02年到04年的状况,保持在2%?4%的物价上涨的水平上,中国的经济应当说获得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求之不得,在座可能很多人读过宏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会告诉你,4%?5%通货膨胀率是一个好的通货膨胀率,是可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前两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水平上。
对于经济运行有两个选择,一是优先通货膨胀,有一些通货紧缩,影响不相同的,如果说通货膨胀,对企业有利,企业就愿意投资和开工,投资开工就有就业,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增长,反过来日本说物价水平像世纪之交那样的情况,是负的,企业没有投资的概念,因为什么呢?我还没有投资就意味这我的利润就已经减少了几个点,因为物价在下跌,反过来前面的情况,因为物价上升,没有投资,总水平已经给我几个点的收益,反过来的情况是,还没有做,整个运行还没有运行下来,就已经注定了我有一些损失,投资减少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了增长,尽管物价下跌会使得口袋里的钱更值钱,但是增长的钱没了,社会是需要比较的。
我们说的封闭情况,假定一个中国不对外进行交往,一个国家肯定要对外交往,增加了因素进出口,进出口可以平衡储蓄投资,平衡国内的消费和投资。现在大家的情况就是这样,GDP产生出来之后,消费,消费了国内投资,如果说还不能够把GDP吸收掉的话,就只有出口。这三个因素大家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才能平衡我们这样的状况,其中出口和投资都取决于有没有储蓄。我们在谈这个问题,讨论投资问题的时候,把储蓄引进来,我们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问题是很复杂的,而且是水剂到很多的方面。所以要对一国的投资及其经济影响做出全面的判断,我们必须将国内的储蓄进出口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因素考虑在内,显然这是相当复杂的情况。
这也就是说,如果有人简单根据投资增长率做出什么什么样的判断,然后提出什么什么样的建议,我奉劝大家回敬他们,事情不像你说的这么简单,至少要看看能不能支持储蓄?宏观经济学这么厚一本书,有的是两本书,简单下来就是两个概念,储蓄、投资,储蓄大于投资就是总供应大于总需求,反之总供应小于总需求。凯恩斯革命和古典学派区别,古典学别认为先有储蓄,后有投资,这是很符合我们常识的,但是凯恩斯认为先有投资后有储蓄,投资可以造成储蓄,这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宏观经济学那么多的概念,说到底是围绕着储蓄投资展开的,所以这个问题只说一面是肯定不行的。
说了投资和储蓄和两者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在中国是什么样呢?中国的储蓄和投资已非一日。这两条线一个是国内资本形成,大致相当于投资率了,这是国内储蓄这两条线,我们看到,这和我们常识不一样,和我们理所当然想象是很不一样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从1989年开始,中国已经摆脱了储蓄不足的局面,开始进入了储蓄过剩的局面。只有1993年这条红线冒出来一点,在其他的年份红线都在蓝线之下,至少从1989年开始,长达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对比关系是储蓄大于投资,储蓄过剩,再说简单一点资本外流。到现在很多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缺少资本是我们的主要倾向,因此我们要引进外资,这个图告诉我们,中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就已经开始输出资本了,这个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去年,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如果说经济中评最大的问题就是全球的经济失衡,全球经济失衡,以美国最发达的国家,贸易赤字,然后引进外资,高度的负债,这就是美国的情况。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长期的贸易,大规模的外汇金融,大规模的资本流出,说到本质上,这几年的基本的格局就是穷国补贴富国,而且穷国借钱给富国,这种情况在中国这两张图显示得很清楚,这就是经济发展给我们提出一些新的挑战。我们现在让大家确认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和我们平时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1993年这一年投资大于储蓄,1993年是什么年份?小平同志在1992之后南巡讲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这个词正式进入中国共产党的字典里,以前是不说的,以前羞羞答答地说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板块式结合,融合式结合,绞尽脑汁,邓小平同志很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争论,之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大事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有了土地市场,准确地说,1991年开始中国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92年93年形成第一波高潮,有了十万青年大学生闯海南,有了中国第一波房地产热潮和随之而来的房地产泡沫,随之而来的大量的房地产项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热的情况下,投资大于储蓄,其他的时候都是储蓄大于投资,大家记住这两条线,这两条线从根本上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储蓄大于投资,用国内的消费、国内的投资吸收不了国内产生这么大的储蓄,于是这个储蓄就要通过出口的方式交给美国人用,除了前面那个图那两条线之外,增加了一个进出口,出口减进口之后,如果柱状图在上,表明我们是顺差,在下表明是逆差。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储蓄大于投资的阶段之后,一一对应的,我们每年都是出口顺差。
出口顺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国内消费不了,储蓄用不了,你交给别人用,而且出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出口看似是产品,出口就是资源。如果我出口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是好说的,是我们的优势,我出口我廉价的受过很好训练的劳动力资源,如果像前两年出现的,我们出口电解铝,电解铝出口是铝的原材料,电解铝是电,出口的是能源,为什么国家控制这样的东西出口,因为它的出口事实上再出口我们最紧缺的东西??能源。我这么一讲企业家很清楚,有好多问题的讨论要换一个样子,很多人就要支持中国进口粮食,进口粮食意味着什么,进口粮食是进口土地,是进口水,中国最缺水和土地,大家知道,我们最近几年有几年还出现出口粮食,也就是说喊土地不够,出口土地,水短缺,出口水,有很多东西要细细背后经济的决定因素,会得出和常识不太相同的内容。
由于国内消化不了这些储蓄,出口给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了,他享受了廉价的,而且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回过头来再骂你,你为什么卖得那么便宜,没办法呀,如果我们不这样,经济不能平衡。
由于储蓄大于投资,我们的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就不会成为主要的问题。一是消费的价格,一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至少从上世纪中期以来,有两个事件,一是亚洲金融危机,一个就是上届政府的治理整顿。从那次着陆以后,就没有再非常高地起来过。2003年、2004年跳跃过一次,但是很快就下来了。我们统计到2005年、2006年第一季度的数字已经低多了,还是在很低的水平上,这就是我们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当你讲投资很高的时候,你要注意一下,投资很高,我们所以怕它,要警惕这个现象,就是因为它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这几年并没有这种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挤压消费这几年并没有造成,这是第二层面的问题,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这种状况引起一系列什么样的经济影响,我们试图讨论一下,中国的投资和储蓄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没有在传统上最害怕的结果发生。
储蓄为什么这么高?大家谈储蓄的问题要分长期和短期,如果说短期,储蓄是利率的函数,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动会造成储蓄的变动。1974年银行调了一次利息,马上就有影响,第二天就有人在转变消费方式,银行该开始排队,开始有人调整自己的储蓄结构。这是利率对于储蓄的短期影响。如果像中国长达二十几年的状况,利率是不能接受了,那时候八点几,如果二十几年,我们曾经加上补贴利率,中国的利率最高高达24%,那个时候那么高,现在才多少,一年期2.25%,如果看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1.6%,很低的水平。这个东西解释不了很高的储蓄量。当金融中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看经济,这就是所谓经济决定金融,当经济一些现象不能得到解释的时候,就要看人口,所有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人、人口决定经济。最底层是人,然后是经济,然后才是金融。当金融现象不能得到解释的时候,要找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不能解释的时候要找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找到了。人口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影响经济,大家知道,人口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第一总量,多少人,第二总量的增长,增长率是多少。第三,这个总量的结构是什么?我们根据研究,我给大家展示最近一二十年来在经济界、金融界非常时兴越来越占统计地位从人口角度解释经济运行的理论。在总量、增长率和结构三者之间,结构影响,经济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就是影响储蓄和投资,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过程,可以解释一下。我们把人分成三类,一种是就业之前的,比如说18岁,20岁之前他都是不就业的,也就是说它也不储蓄,只消费,结构就有价值了,20岁之前,不可能储蓄,只是一个消费者。20到60工作年龄,是工作人口,这部分人挣钱,挣钱消费还要储蓄,他要娶妻生子,养儿防老,现在养而防老靠不住,还要自己储蓄自己防老,一个儿子孝敬老丈母娘了,只好靠自己为自己60岁到90岁退休年龄不挣收入,到时候谁养活你,要靠我挣钱的时候储蓄。60岁以后没工作了,退休了,尽管身体健康,从经济医学上来说已经不是劳动人口,你可以搞扶贫,但是你不是一个劳动人口。这个时候你收入很低,有退休工资,总体来说你是一个用储蓄者,你没有收入。我们把人群分成三段之后就很清楚,劳动参与人口多少,中间那一段的比例多高,决定了储蓄的动态。如果这部分人多,这个国家就储蓄很高,这部分人少,像中国一样,储蓄就很低,比如美国和欧洲。老龄化,工作人口越来越少,储蓄率就低了,美国的居民储蓄是负数,分成三块。企业储蓄、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居民储蓄是负数,因为老龄了,为什么美国人那么排外的国家、民族,现在开始讨论移民法,因为不靠移民,人口不能增长了,到最后才发现,人是一个宝,没有人不能解决问题,人都被消灭了,人不存在,像欧洲国家一样,就靠移民保持人口增长。美国要改了,如果在美国住五年以上,自动成为美国公民,以前想申请一个美国绿卡难死了,现在五年可以生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已经老了,工作的人少,储蓄的人少了,大家都在消费自己过去的东西,坐吃山空。
从三个因素影响储蓄,一是工作人口比重上升,大概是全国人口都有增加,必然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口,只要不是二来自都是储蓄的。年轻工作人口的增加会导致总人口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进而产生额外的储蓄提高效应,青年出现月光族,年轻人开始买房子,买房子就是按揭,每个月有月工,工作开始把自己储蓄相当一部分押给银行了,尽管是月光,扣了种种东西才月光,用了爹娘老子的储蓄,我们从社会上来说是一样的。第三,在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储蓄也是上升的。一个农民,在穷乡僻壤,作为一个人他肯定存在,但是从经济角度来说,他不存在,因为他没有交换,他靠那几亩地自己种、自己收,打出粮食,到集上,卖个鸡蛋,换点盐。没有什么交换,GDP是进入交易的,不交易在我们视野中不存在。这样一个人突然想到城里去了,到了城里,如果他要在城里待得住,这个人取得收入,又消费又储蓄,在经济当中一下子他存在了,在我们这样不友好的城市,一个农村人想在城里待下去,一定是一个储蓄者,他挣的钱满足生活、消费之外还要留一定的余额,至少说得有一个车票回家,出来打工要想回家娶一个媳妇,盖一个房子,为什么邮政储蓄那么火,就是因为打工的。没有一个农村人口转移城市人口增加了一个储蓄额,一年几千万,一年增进一千万个额,一千万个人进到城里,相当于一千万个储蓄者,储蓄怎么能不高呢。我们是解放初期出生的,达到蒋介石反对派,生活安定就生孩子了,人口学说第一波的婴儿潮,是在解放初期,第二波婴儿潮在文革,文革没事就在家生孩子,今天看是一个好处,就业的人口。但是有人啊,要像美国、欧洲那种,根本找不到人,这个年龄段没人,我们在说总人口中工作人口比重上升,总人口中年龄人口比重上升,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是造成中国长期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
做了这个解释之后我们有一个推论,这个好日子什么时候结束?人口专家告诉我,十年到十五年之后就没有这个好日子了。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开始老龄化了,十年、十五年之后像我这样就退休了,退休了之后,我就从储蓄人口变成消耗储蓄的人口,解放初期的这一波婴儿潮的人退休了,接着而来一个夫妻一个孩子的人,退休了一个亿,上来几千万,这就有问题了。那个时候三个比例在下降的时候,储蓄率想要那么高都没有那么高。所谓战略机遇期,这是最大的战略机遇期,多高的投资都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有非常高的储蓄率在支持。
这个图告诉大家,人口结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的关系。曲线告诉我们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现象也解释一下,在高储蓄率的背景下,如果投资能够相应提高的话,经济就会是很高的增长速度,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三高,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就是所谓人口学界所说的人口红利,这是普遍发挥作用现象,反观整个历史,经济史,实际上是人口结构变动的历史。在国外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中国正处在人口结构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时候,我们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第一季度中国经济GDP10.2%,用老百姓的话说连按都按不住,投资高得不得了,物价还下来了,这个现象所有的支持在于中国有非常高的储蓄率。
这个事情的另外一面,投资,你有储蓄,没有投资是不行的。高投资是三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一是工业化,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而且从原来的工业化开始进入重工业化工业化就叫投资,这没什么好说的,重工业化要有大规模的投资,所以中国的投资是很旺盛的。第二,城市化。工业化要推动城市化。而且城市化本身也还会刺激储蓄的上升。城市化,城市要修路叫城市化,盖房子叫城市化,修桥是城市化,城市化看起来是人口的转移,背后是投资的积累。城市化的过程,在进程中,中国的投资就在进行中,城市化加速,投资化就得加速,不然所谓什么化呢?第三市场化改革。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我们投资,第一个渠道市场化改革使得我们有了大量非国有的投资主体,大家积极性很高,这几年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是非国有企业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就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之后,大家突然面临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为了应付不确定的世界要储蓄投资,节约一些钱然后买股票,买保单、保险,或者是存到银行买外汇,自己在那儿储蓄、投资,总之你不敢消费掉,不敢挣了钱就花光,必须留一部分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改革就使得我们大家谨慎。
综合这三个方面的现象,中国的高投资也是有根据的,我们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处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的改革正在深入发展还没有完成。
结论:稳定投资仍然具有关键意义。大家回头再想一想,投资高了,压下来,必须要有消费跟上来才行,消费不跟上来不行,拼命要增加消费,但是这几年消费方面增加,要从实物形态来说,增加得多了,消费已经增加了一些很乱七八糟的消费,弄牛仔裤,把牛仔库搞破了去卖,细粮不吃吃粗粮,消费到这样的程度,可见消费潜力不大。给农民消费不可以呢,农民愿意消费,而且消费不足,但是他没钱,我们说有支付能力,他没有支付能力。农民支付能力怎么来,靠收入,农民收入三条线,第一条线靠农产品涨价,第二条线打工,第三条就地工业化。涨价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前两年是好日子,现在农民卖粮难了,没有收入不可能有消费。我们从国外消费,进出口,中国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了,当局说三年左右就平衡了,出口退税政策要改了,这一点也不能指望。夜里想来千条路,醒来还得卖豆腐,还得投资,稳定投资具有关键意义。但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投资已经过剩了,已经有产能过剩了,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办呢?于是我们觉得应当有两个东西要注意,投资肯定要做,第一注意投资领域的选择,投资领域选择的问题,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列了一个名单,产生过剩的领域不能投资,这是肯定的。应当向哪个方向转变了,加强哪方面的投资呢?我们想问题还是要从下一步中国经济的根本任务说起,下一个阶段中国经济的根本任务还是工业化、城市化,于是工业化、城市化相关的投资,只管做下去,都不会出问题,或者说不会出厂期的问题,与此无关的投资不要再进行。
有三个大的领域,第一增加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前面加社会就是财政的事,历史确实是财政掏钱,财政部掏钱,金融掏钱,用的是政策性金融的钱去做,这种状况是不能继续的,我们必须让各种各样的社会基础设施在商业上能够循环,有商业的投资价值,于是大量的商业兴资金进入到这个领域。像电厂、卫生设施、水厂,过去老是觉得肯定是由政府办的事,在很多程度绝大部分由市场办了,过去说修路或者政府掏钱或者是发了财的人,洗钱的人修桥补路,现在是商业性的活动,随着社会基础设施运行机制从完全的行政化配置转向市场化配置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投资。
第二个领域是第三产业。这次GDP调整了2.3万亿,其中92%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有这么大的潜力,这几年在第三产业中事实上已经在悄悄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和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投资不同,很少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第三产业已经到了消费终端了,产业链影响没有这么长、没有这么大。这边盖饭店,那边盖健身房,让他吃饱了去跳,跳完了再去吃,说得非常简单,说实话这是抓到问题的精髓,所有第三产业主要是为人全面发展服务,只要想到是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现在赚女孩的钱、小孩的钱都是第三产业了,这个领域是非常宽的,今后后我们要提高档次,物流,IT,金融。
第三个领域就是住宅投资。不管怎么说住宅还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说以人为本,人要住,房价肯定还要涨,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使得住宅产业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专门讨论的,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领域发生了增长率下降的话是很可怕的事,要把投资维持住,增长维持住。
我们给大家一个分析,第一季度的情况,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差别,信息产业已经是负增长,黄的是低于20%,建筑业增长很低,金融业增长很低,科技地质增长很低,教育增长很低,没有投资什么也没有,而投资在下降,这就是大问题。你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成为生产力。投资结构就告诉我们,这是最领先的行业,投资增长率不高,有的是负数,传统的投资领域依然是很过的,第一大是住宅餐饮,第二大采矿业,住宅餐饮是符合以人为本,卫生、社保、居民服务与居民有关,这是好的,是正常的,而且对我们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支持投资,要转变,支持这个转变还要继续改革,第二方面要有适当的金融的支持体系。这几年大家对金融的意见越来越大,为什么我的需求不能满足,很重要的原因,现在这样的金融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增长投资结构和变化中的经济结构,不能适应。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投资,靠银行支持投资是不行的,问题突出就突出在这个地方,以至于银行开始着急,赶快发展资本市场吧,否则我支持布勒,上次财富论坛我讲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反复要说,反复说因为没解决,我不希望下次论坛没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没解决,还突出了,大量的投资需求。
大家知道投资资金一占占好多年,而且投资一占一二十年,非常长,银行的资金,银行吸收存款的,最长是五年,在座没有任何一个人说存款就是五年,平均就是两年多一点,那边投资要十年,这边资金来源就两年,借短用长,这是金融之大忌,所以要发展资本市场,所以我们要发展各种各样长期信用机构,比如国家开发银行。所以我们要把银行体系中的不流动的贷款、存款,我们用证券化的方式推出来,去年有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和项目应收款证券化,想做什么事情呢,都是要把原来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里边不流动的,存在相当大风险的流动起来,和我们这种资金来源的短期和易变的状况相对称。金融体系才会健康地发展,要有新的市场,要有新的机构,要有新的产品,总体解决中国资金需求大量投资需求,要创造一种能够让投资者自担风险,分散风险,能够管理风险的一个金融机制,现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是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所以改革的任务非常突出。 (责任编辑:吴飞) |